合法韓遂與三十六部羌渠商定降漢事件時。
薊王儘除首惡,天下皆知。
“拜見合眾將軍。”心胸惴惴的羌渠,倉猝起家施禮。
啟事便是絲綢之路。
“標兵來報。大震關已被漢軍攻破。有傳聞乃因‘羌人背叛,裡應外合’,至雄關淪陷。”韓遂開門見山。
羌渠這便三三兩兩,走近旁觀。
“來人。”見機會已到,韓遂便又喊道:“且把薊王所送之物,呈上來。”
“如我所言,乃是傳聞,不辨真假。”韓遂答道:“然,雄關已落入漢軍之手,倒是真。”
王國在位時,麾下另有五將。現在韓遂上位,麾下隻剩三十六部羌渠。音容笑容,血猶未乾。
隴阪“山高而長,北連戈壁,南帶千渭,關中四塞,此為西麵之險。”
“諸位請起。”堂內正居中擺放著隴山微縮模型。此乃薊國良匠,經數日實地測繪,連絡原有山川地形圖,製作而成。賊報酬囤重兵,發十萬民夫,環繞關城,在連綿迂迴的山阪之上修造了很多烽堠、營堡。劉備欲在此根本上,持續增修。並在前後重修驛站:將馬騰在隴阪東口構築的障城,改革成“東口驛”。大震關往西五十裡至小隴山分水嶺,設“分水驛”。
三十六部羌渠群情紛繁。有人主戰,有人主降。一時爭辯不休。最後,皆看向合眾將軍韓遂。
聞此言,幾人不由連連拭淚:“回稟王上。我等罪人,不敢苛求歸鄉。隻求能讓寨中青壯得歸。”
韓遂答非所問,話鋒一轉:“東路漢軍,乃薊王劉備統領。麾下將校,南征北伐,何嘗一敗。或正因在長安城下,大敗與彆部司馬麴義,北地先零王子雕零渾見事不成為,纔開關投降。且薊王慣掠人家小,上穀烏桓舉族被抄,掠入薊國便是先例。北地郡十萬先零部族,或被‘著匈奴衣胡’送入薊國,亦未可知也。”
“這……”三十六部羌渠便又當堂群情開來,且言語狠惡。斯須,達成共鳴:“山野草民,不敢苛求高官厚祿,隻求將軍到時,能念及本日同袍之義,善待我等部族。”
先前被俘的幾部羌渠,洗漱換衣,飽睡足食,再被帶上堂來,與薊王劉備相見。
“然也。”劉備仍笑:“諸位隻需指天為誓,永不再反。便可將各自族人領回。”
“胡馬依北風,越鳥朝南枝。”劉備出口成章:“諸位身陷囹圄,可曾想過滿身而返?”
旋開桶蓋,取出織錦囊袋,軍士這便將表奏,堂堂展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