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太皇幡然覺悟:“輔漢大將軍。”

“回稟太皇,太後隻索‘逐鬼孺子’。並未言及協弟。換言之,太後確是用於逐鬼,未有奪(貴)子之意。”少帝鼓足勇氣。

“此乃何太後之計也。”田豐言道:“時董太皇為護王美人貴子,行魚目混珠之計也。將貴子與孺子一併豢養在永樂偏殿。撤除竇太皇,無人知孺子出處,自無從得知貴子之真身。少帝之出身,乃何太後之芥蒂也。且先帝廢長立幼之心,後宮人儘皆知。傳聞,困龍台上,先帝垂死之際,另有遺言,私語身邊近侍,廢長立幼。乃是主公力排眾議,兄終弟及,傳位於少帝。先帝遺詔,現在握於誰手,已不得而知。正因後宮傳言,確有此詔命,故令何太後寢食難安。”

左豐又道:“太後還說,逐鬼孺子,當交由西王母座下,上元夫人甄選。與太後相合者,方可當選。”

沮授言道:“太後索要孺子,當真隻為逐鬼乎?”

竇太皇言道:“先帝時,拜薊王為輔漢大將軍,位同三公。今可位同大將軍。薊王不在朝時,當由驃騎將軍、車騎將軍,合力分擔。五官中郎將張濟,護宮有功,當升為衛將軍,掌南北軍。軍侯張繡,繼任五官中郎將。”

好久,才言道:“孺子皆朕親手養大,雖非血親,卻視如己出。今何太後討取一半,朕心中實難割捨。”

“朕覺得,或無不當。”

列席朝議的賈詡、荀攸等人,卻品出彆樣意味。

事不宜遲。

少帝能有此言,頗令董太皇不測:“陛下且明言。”

董重一係人馬自各式禁止。

高居廟堂,為國儘忠。遠避江海,為友守義。

“大漢母憑子貴。”荀攸言道:“先誕下宗子,又誕下麟子。何太後深諳帝宮儲存之術。先前,內有寺人庇護,外有大將軍為其遮障,現在表裡皆需親力親為。絞殺郭勝,行大義滅親。洛陽百姓,皆對大將軍何進兵敗身故,扼腕感喟。寺人之害,足見一斑。”

天子年幼,太後稱製,父兄為大將軍。為奪回皇權,待天子元服,太後崩,遂借身邊黃門,誅殺外戚。黃門因功封侯,執掌權益。假以光陰,遂成尾大不掉。先帝崩後,新帝繼位。重回太後稱製,大將軍“內秉國政,外則仗鉞專征”。因而,誅殺內官,又成必定。如此循環。

“倒是朕……多心了。”董太皇不置可否:“少令且去替朕再多一問:太後當真隻要孺子乎?”

黃門、外戚,對漢室而言,一個是家奴,一個是家戚。之以是雙雙呈現,亦是時勢使然。

Tip:拒接垃圾,隻做精品。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。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