群臣涇渭清楚,擺佈出殿。
六雄之名? 傳播甚廣。然出何人之口? 時至本日,已無從辯白。
“哦?”董侯頓時高看一眼:“卿,何故知之。”
“臣,不敢妄言。”董重深諳話術之精美。察言觀色,進讒惑主,卻又知適可而止,從不泥足深陷,乃弄臣之道也。
內鬨之巨,莫測民氣。
“依驃騎所言。曹太保,忠義猶在王太師之上乎?”董侯看似漫不經心,隨口問道。
“臣竊覺得。袁術必敗。”董重一鳴驚人。
“臣,董重,叩見陛下。”
“前誅董賊。太師祿尚書事,總朝政。遣使張種,安撫山東。便與薊王,言及廢立。時薊王不欲,為何本日,解弦更張?”董侯公然聰明。話說先帝二子,皆有明主之姿。可惜,時倒黴兮。
董侯一時無言。
既已言及此處。許子遠亦不藏私。遂以親信私語相告:“此謀,非出董驃騎,乃出董太皇也。”
說者偶然,聽者成心。
“稟陛下,環渠仍在。然卻不能為我所用。”淮南諸事,曹操知之甚祥:“今袁術已先於環渠,擺設鬥艦。不等抵近,便可先擊,此其一也。運營表裡水路,立水砦,架舟橋;水下埋冇鐵索,可阻舟船,另有水軍駐守,弓弩構造兵器齊備,此其二也。故臣覺得,孔殷間,斷難攻取。且青州亦不足賊未除,海賊複起,水軍不成輕離。宜當由奮武將軍公孫瓚,攻淮南,逐袁術。”
“能奪淮南乎?”董侯詰問。
“何嘗,不成。”董重考慮答曰。
“董侯畢竟養於永樂宮。董太皇,愛之深也。”陳琳忽又慨歎:“合肥侯雖是太皇所生,然自幼分離,論親疏,遠不及董侯矣。”
“袁術? 畢竟六雄之一。”董侯慨歎。
待董重,步入中庭。遙見董侯,背身立於迭石亭中。小小年紀,重擔壓身。又逢上公相爭,政令不出三台,內鬨無度,如之何如。
董重渾身一震,卻故作平靜:“臣,竊覺得,可用。”
“驃騎免禮。”董侯乃永樂董太後親手撫養,時不過是逐鬼孺子中一員。幼時與諸孺子,同食同寢,兄弟情深,並無分歧。豈料華雲號上,被何後認出真身。竟是王美人貴子。這纔有本日,一場潑天大繁華。
“曹氏父子,可托乎?”少頃,天子又問。
窺一斑而知全豹。
董侯略作考慮,便已覺悟。荊州牧劉表,守成之主。將江夏儘托黃祖,為其流派。徐州四國皆為王太師易相所奪,隻剩廣陵一郡在陶謙之手。論氣力,尚不及袁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