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敢問東主,所為何來?”便有狄氏使者,起家相問。

自武帝元狩四年(前119年),漠北之戰後,再無如此範圍漢軍,縱橫北疆。

瀚海,即北海。

待夜幕低垂,兵車拚構成營。便稀有騎,趕來相見。

聽聞乃是“東(胡)(共)主”扶棺北上,為南高車老王送葬。話說,東主在南。途徑、旗號、兵鋒、氣勢皆對。北高車標兵不敢怠慢,紛繁打馬拜彆。

然南高車,深受漢風向化,恥於舊俗。歸義王家眷,自不肯再嫁其子,新任副伏羅侯。薊王入帳祭拜時,紛繁泣求。劉備遂與副伏羅侯商討,不必勉強再嫁。

副伏羅侯亦是以成規而擺佈難堪,故並無貳言。劉備又言,若王庭諸多不便,可遷母妃等,往薊國安居。入住國賓館,副伏羅妃亦能朝夕相見。

遠山近水,忽消逝無蹤。無邊郊野,一望無垠。車隊已穿越燕山孔道,奔赴塞北。

“諸位免禮。”劉備居高表示:“賜座。”

皆出東胡一脈。高車風俗與匈奴近。“父死,妻厥後母;兄弟死,皆取其妻妻之。”

仍不放心,袁紇氏又起家問道:“東主此來,隻為送葬乎?”

“北高車,狄氏、袁紇氏、斛律氏、解批氏、護骨氏、異奇斤氏,拜見東主。”六人丁出世硬漢話,再伏地行生硬漢禮。

《漢書》亦載,高祖時,婁敬自請為“高車(描述大氣)使者”,出使匈奴,“分土定界”。婁敬至匈奴王庭,言:“汝本處北海之濱,秦亂,汝侵其界,居中國地。今婚姻已成,當還汝敝肆,還我中國地。”

正如北地稻作。對於戰車的應用,劉備亦非先例。前漢時,“大將軍(衛青)令武剛車自環為營,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”。大將軍衛青所用“武剛車”,《後漢書・輿服誌上》有載:“吳孫《兵法》雲:‘有巾有蓋,謂之武剛車。’武剛車者,為前驅。又為屬車輕車,為後殿焉。”

意義是說,爾等本居北海,因秦亂侵犯中原。現兩家和親,理應回到北海,償還所侵漢土。婁敬又作丹書鐵券,曰:“自海以南,冠蓋之士處焉;自海以北,控弦之士處焉。”割土盟誓,然後求還。換言之,以北海居中為界,南屬大漢,北屬匈奴。

“無它。”劉備笑答:“(南)高車歸義王薨天。遺命歸葬北海之濱。孤遂與十二歸義侯,護送柩車,前去北海。達成所願。”

天漢元年,蘇武受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,被扣為質。匈奴人多次威脅利誘,蘇武寧死不降。不得已,遷蘇武北海牧羊。言,“公羊生子”方可釋其返國。蘇武曆儘艱苦,留居匈奴十九年,持節不平。至始元六年,方獲釋歸漢。待歸天,宣帝將蘇武位列麒麟閣十一功臣當中,彰其漢節。

Tip:拒接垃圾,隻做精品。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。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