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代,乃至有相鄰諸王,爭奪國中名流鴻儒,為己陪葬。名流大儒,坐地起價:非明主不入。知微見著。薊王一脈,可想而知。
不料盧少保,竟淚目。
“臣等,服從。”
薊國吏治健全,各司其職。便有海內名流慕名而來,陰懷名刺,於席間,呈遞手稿詩文,諸國老觀後,稍作點評。舉入黃金台,四方館。
時人事死如事生。早修陵寢,乃是莫大福澤。
終歸,身正為範。
散朝後,百官列隊出宮。
遂有“石牛糞金”,喻“貪小失大,因利忘害”。
北宮合歡殿前,琉璃軒。
薊王麒麟天降,應運而生。重重行動,皆因地製宜,推陳出新。絕無蜃樓海市,立意標新。薊國葬製,乃出脫於王陵葬製。換言之,滿山墳塚,皆為諸王守陵。山腹中必興地宮,待王百年,遂入葬“封丘”。
鐘鳴鼎食,君臣共享。
靈輝殿中宿吏,皆身有典故。足可證明。
薊王恥於蓄奴。薊人紛繁仿效。便是西域胡姬,亦入樂籍。可想而知,且樂姬伶人,多居住各城樂坊。高官長吏府中,無需自養。臨事禮聘便可。
先國後家。午後多為內政。諸事不明,長吏上報。右相逐次朗讀,先經百官共議。再由薊王決計。
“妾等,拜見夫君。”恰是安朱紫等,侍寢後妃。
或有人言,飽食思淫,人之常情。無妨。薊國二十等爵,爵民享納妾之權。一妻一妾,一妻二妾,一妻八妾。何必出外打野。
可否“十年寒窗無人問,一朝登頂天下聞”。且看腹中可藏經綸。
薊王此舉,本為解占地之困。不料卻收奇效。試想,滿山墳塚,家祭不竭。盜墓賊,無立錐之地。如何盜掘王陵。
境內無荒山。可擇荒地,堆土成丘。薊國營城術,冠絕天下。堆個土丘另有何難。
實則大謬矣。薊人隻重實才,不重浮名。三食高俸,有德才者居之。名聲雖不見洛陽,然國中皆有雋譽。
風雅之堂,不便言糞。然與會之人,皆心領神會。
至於收繼婚。分戶不析產之《圩田製》,早已根絕。一戶十餘口,並二戶六七口。一進一出,其利之大,何必多言。
湯亳武鄗,皆百裡之邑。然僅憑百裡之地,卻令天下為一,諸侯為臣,通達之屬,莫不從服。彆無它故,國以義濟矣。
此典故,後代始見載於,北齊劉晝之《劉子》。然時下人儘皆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