薊王這便定計:“上使安在?”
薊王言,此有何難?擇荒山,興陵寢。逢祭日,共赴陵寢祭拜。家中另立神主,四時為祭。如此,二全齊美。
“臣在。”許攸捧芴而跽(jì,義同‘長跪’)。
與其謊言四起,不如開誠佈公。
“下臣,服從。”張種再拜而退。
為達目標,不擇手腕。
“回稟主公。常聞‘疏不間親,卑不謀尊’。故臣,竊覺得,此事可休矣。”許攸大聲奏對。
且薊國大開言路。隻需言之有物,皆可暢所欲言。立阿鬥為帝,漸颳風傳。
悠長而言,火化乃上佳之選。待百年以後,薊王並諸後妃,許亦行火化。亦未可知。君不見洛陽北邙,幾被鑿空。大煞風景。
本日朝議,便為此事。
因而各城,紛繁修建陵寢,遂除占地之患。國人知乃諸王(子)陵之地點。亦將先人塚,主動遷入。為諸王占地守陵。
開年,薊王二十又八。豐神英毅,天上謫仙:
特彆自洛陽遣使入國,密問薊王,撥亂歸正。
“下臣張種,拜見薊王。”使者張種,自出側席。
怎叫一個,桃李戀雕鞍。
二位國相佩服。
使者張種,更是瞠目結舌。不料拂耳忠告,竟口出許子遠。
民風,或者稱風俗,必與儲存繁衍,息息相乾。
薊王心中所想,不過一己之私。葬俗,因族而異,毋需強求。
關東群雄,早不尊號令。淮泗宗王,皆以陳王寵,馬首是瞻。再加合肥侯盤據江左之心,昭然若揭。另有弘農王不甘孤單,蠢蠢欲動。
薊王笑道:國人皆知,國中二十七縣,四百城港,皆為王子封國。為王守陵,福莫大焉。何樂而不為。
餘音繞梁,其威猶存。
至於阿鬥是否種出先帝,亦或是另有玄機。皆是後話。謂事急從權。宜當持久。遲恐被人占得先機。
薊國相容幷蓄,包含萬種。又說“十裡分歧風,百裡分歧俗”。諸如“燔屍中野謂之葬”,亦大有人在。並非皆以入土為安。
朝中重臣,各有主張。
針鋒相對,唇槍舌劍。亦無傷風雅之堂。
正如薊王函園。凡城中住民,皆守陵人。換言之,四百城港,亦是四百王陵。能入王陵陪葬,莫大之福也。
“且傳語王太師:妄言廢立,取禍之道也。”薊王言儘於此。
薊國千裡之土,千萬百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