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陛下?”見董侯一時入迷,黃門令左豐悄聲喚道。
先前,董卓為求大義,示好二宮太皇。董重先回,被表為大將軍。與董卓並稱“二董”,權臣與外戚聯手之勢成。何如好景不長。待董卓穩坐大位,遂將董重驅離中樞。魚梁台上,並無大將軍一席之地。董重焉能不深恨。
“盜鑄小錢,取禍之道。老臣竊覺得,當重鑄五銖。”王允又奏。
先帝曾言,天下非常,漢室三分,豪強七分。為奪非常天下,先帝不吝弄險,借黃巾之亂,血洗關東。先前,關東士族,慘遭搏鬥,為救故裡,得空他顧。今已漸覺悟。更加洛陽朝政日非,民氣思亂。關東豪強,如何再坐以待斃,引頸受戮。因而趁洛陽宮變不竭,黨同伐異,相互排擠,有力東顧之機。謀取一線朝氣。
“猜想,陛下必有衡量。”薊王一語中的。
董侯敬佩之餘,亦生顧忌之心。
“喏。”
“可。”董侯亦無不成。
本日方知,郭林宗“隱君”之名,“名實符合,過人甚遠”。建寧元年,郭泰聞陳蕃謀誅寺人事敗而遇害,哀慟不止,於次年正月去世,長年四十二歲。時“自弘農函穀關以西,河內湯陰以北,二千裡負笈荷擔彌路,柴車葦裝塞塗”,萬人奔喪。蔡邕親為其撰碑文。
不知不覺。『三國』,已呼之慾出(注①)。
而後,合縱連橫,招兵買馬,皋牢四方,保護公理。
洛陽守成之君,並身側遺老遺少,漢室忠臣,皆是『保守派』。
猜想。雖情勢所迫,不得不為。然陛下,必有製衡之舉。竊覺得。若要製衡王允,大將軍董重,乃不二之選。既貴為外戚,又中人之姿。論才乾,不敷以權傾天下。論親疏,亦不會逼迫董侯太過。
“聞,朔望朝會時,百官請命,王允續任上公之位。”右相又道:“王允如何行事。二今後,當見分曉。”
然,今時又分歧昔日。董卓既滅,陛下如何肯再造權臣。王允並呂布,一文一武,共掌朝政。已有分權製衡之意。今百官請命,王允加上公之位。陛下自當警戒。恐為董卓第二。
左豐答曰:“太仆求問,‘萬歲塢中積糧,可否悉數歸於太倉’。”
言下之意。張種出使薊國,乃為求撥亂歸正,而問計薊王。畢竟,薊王四朝元老,大漢一藩。天下榜樣。更有甚者,史侯本就是薊王扶立。故撥亂歸正,首當其衝,當問薊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