陵山,既是王陵,又是陵邑。
“願聞其詳。”董卓心領神會。
薊王從諫如流。因而上陵禮,隻祭中山靖王。
本覺得必大堂設席,滿座高朋。豈料長公主出人意表,化繁為簡。於後院亭中設席。撤除長公主並董卓二人。再無高朋。
長公主倉猝跟從。
“丞相,不其侯府至矣。”車外牛輔,抵窗言道。
靖陵令趙商經心安插,籌辦好久。夜宴儉奢恰當,亦應時宜。徹夜達旦,待“晝漏四十八分六,夜漏五十三分八”。薊王罷筵,百官列隊,行上陵禮。
直至禮畢。
卻不知先帝入京時,可有此等陣仗。遐想當年,皆是十裡少年。
“‘擊石拊石,百獸率舞’。”董卓竟知:“相傳,舜製《簫韶》之樂。九曲連奏,便是鳳凰亦隨之共舞。”
如此,迴旋而上。遲入靖王陵。
董卓即來則安。牛輔先領軍中虎狼,恨不能將後院掘地三尺。再加麾下已把侯府,圍成鐵桶普通。另有不其侯身陷囹圄,存亡皆在董卓一念之間。
長公主卻不露鋒芒:“夫君彆無弘願,喜縱情於物。倒讓丞相見笑了。”言下之意,政治非伏完所長。
“中門大開,長公主親出相迎。”牛輔順次看過:“彆無非常。”
歌舞昇平,變幻光影。
“哦。”
“丞相免禮。”長公主和顏悅色:“請入府一敘。”
繞城一週,再入中郭。此乃靖陵令趙商,成心為之。豪情壯誌,溢於言表。比方薊國四百城港。大多萬丈高樓高山起。一磚一瓦,一草一木,皆嘔心瀝血,親力親為。數十萬吏民,高低勠力。終成正果。心中高傲,可想而知。
城中所居,皆是守陵人。十裡函園,薊王陵。七裡縱橫,靖王陵。認祖歸宗,茲事體大。前漢中山王裔,與今漢河間王裔,亦是同堂異室。足可相提並論。
各個婀娜多姿,靡麗妖風。
合法薊國上陵車隊,挑燈夜行。
一言蔽之。靖王陵,亦是異景。凡有異景,必得大利。利大則無往倒黴。
然臨行時,王太後叮嚀。先祖乃吃苦之君。當不避宴飲。若能勾起腹中饞蟲,夢中相會。朝夕禍福,或可知也。
“不其侯,真風騷也。”董卓言有所指。
長公主並不泄氣:“先帝(桓帝)崩後,孤苦無依。得夫如此,亦是幸運。妾,彆無所求,隻求三餐足食,相知冷暖。”無慾無求,隨遇而安。斷不會與丞相為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