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任京沚令,便是原洛陽令周異。京沚雖不比帝都氣象萬千。然卻比洛陽縣治,豪闊百倍。且闊彆天子腳下,再無各式掣肘,獨掌一縣之令,才乾得舒。一展抱負,氣度尤勝先前。
西北向,轉泃水接庚水,濡水。
“古城,東西約二裡,南北約一裡半。城牆尚存,殘高二丈餘,牆寬十丈,為版築夯土牆,夯土層厚十寸。據工師(匠師)估計,此城約在前漢末年,因海侵燒燬。問過四周漁人,名為‘秦城’。工匠在城內發掘出秦紐銅印、前漢青銅盆、及‘大富牢罌’陶甕等器物。亦可左證。”
“太近。”劉備點頭道:“雍奴藪徑三百裡。二縣當平分。縣治不宜相距過近。”
三城築城伊始,各自隔澤而立。待城外陂渠環抱,水網縱橫。薊國九河之三,皆被束於河道以內。堤上苜蓿高長,官道沿堤鋪設。側建閘門,將豐沛的?水、沽水、鮑丘水,引入漕渠。滋養百裡稻田。
京沚城,虎踞延陰、夏陽、佩陰,三城當中。乃雍奴藪北部雄城。今為京沚縣治。
斜貫薊國東西國境的“薊國渠”,除善加操縱原有河道外,還自西而東,分掘出“流金渠”、“泉州渠”、“亨通渠”三段漕渠。將薊國九大水係,悉數連通。
自泉州城下穿過的泉州渠,聯通?水、沽水與鮑丘,三大水係:
城高牆厚,中開四門,果有縣治氣象。
“明庭彆來無恙乎。”劉備笑著一一扶起。皆薊國棟梁之才。先守一縣,再守一郡,三守一國。四守那邊,亦未可知也。
知周異退隱薊國,周氏宗人紛繁北上來投。被薊都尹婁圭,安設王城。皆已落戶,成為“薊人”。
“依主公之意,可將新縣治所,再東移百裡。尋址築城。”周異言道。
待水退,雍奴藪北部池沼,淤泥儘露。暴曬開墾,再灌以肥水。又經數年深耕馴化,遂成膏壤。
城中住民,撤除北上流民,另有分戶析產遷來的薊國百姓。薊國航運便當,乘船來往,不日可達。探親探友,便利快速。或有杞人憂天。如此分戶,若薊國地步不敷分時,又當如何?
雍奴水退地乾。與右北平郡交界的大片荒地,無人問津。換言之,當初陛下大筆一揮,將全部雍奴藪,分封給了薊王。雍奴藪廣袤千裡,乃是與右北平郡之天然鴻溝。
京沚城,反正五裡,居高而守。分,內裡外三城。
薊國的官吏宗族,移民中亦占很多。臨鄉外城,幾近住滿。流徙隴右的罪官宗人,隻得遷入樓桑大溪地,便可見一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