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聞,‘民有地中得玉印者,群下欲尊(張)魯為漢寧王’。唯祭酒以‘勿為禍先’相勸。”史侯笑問:“不知,可有此事。”

史侯笑道:“朕豈無詔。”

聞乃張魯遣人所送。史侯稍得心安。

史侯雖*少,不及元服。然帝王權謀頗具。張魯、劉焉、張濟,三方言歸於好,又難結聯盟。三家明爭暗鬥,史侯大位穩坐。

再後,合肥侯亦於壽春,改元“永漢”。

然二地來往,卻日趨頻繁。

謂空口無憑。閻圃此來,乃為求一言九鼎。

史侯麾下兵馬,不下二十*眾。

麾下西涼兵馬,重整武備,與五鬥米鬼卒力士,共構成軍。號“飛熊兵”。

董侯仍號“光熹”。

與此同時。

“治頭大祭酒閻圃,叩見陛下。”

亦有所憾。通往關中流派之大散關,為薊王把控。不然,兵進長安,直取洛陽,光複二都,可進可退。何必自困漢中。另有護氐校尉馬騰,虎踞再側。乃輔漢大幕府所轄,不成輕動。

史侯若將五鬥米道,悉數采取。張魯權力,並未減弱。得天子授予尊號,劃一招安。再無後顧之憂。固然,為與五鬥米,產生關聯。天子號“道君”,亦是必定。

“如此,有勞阿母。”史侯心中大定。

“願聞其詳。”群雄抱拳就教。

成皋,聯軍大營。

“謝陛下。”閻圃儒雅,很有智略。恰是史侯所缺。

便有帳下謀士郭圖,起家答曰:“此乃黃雀伺蟬之計。”

正如閻圃所言。群雄所求:不失繁華,勿為禍先。

“昔高祖殺白馬盟誓。非劉氏而王者,天下共擊之。”史侯歎道:“祭酒,乃純臣也。”

“祭酒免禮。”史侯如沐東風:“賜座。”

少時舊友。各為其主,對壘陣前。

漢中使者,亦隨船前來。入寨覲見。

“何故見得。”袁紹笑問。

“陛下明見,確有此事。”閻圃肅容下拜:“時,下臣進言:‘漢川之民,戶出十*,財產土沃,四周險固。上匡天子,則為桓、文(齊桓公,晉文公),次及竇融,不失繁華。今承製署置,勢足斬斷,不煩於王(無需稱王,足可掌控漢中)。願且不稱,勿為禍先。’”

“當如何行事?”對史侯而言,能兵不血刃,拿下漢中。進而“漢中開漢業”,介入天下,方是重中之重。餘下統統,皆無所謂。

益州刺史劉焉,遣使奉獻。受封益州牧,陽城侯。麾下“東州兵”,亦尊史侯調遣。因共奉天子。故張魯、劉焉、張濟,三方言和。漢中並巴蜀,連成一片。

Tip:拒接垃圾,隻做精品。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。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