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拜見將軍。”張遼上馬施禮。
平話人一目十行,默記於心。電光石火,已想好說辭。
“見過張都尉。”二人回禮。
“拜見二位將軍。”張遼位卑先禮。
“文遠可知,所為何來。”周泰伸手將張遼扶起。
樓桑茶社,座無虛席。何如平話人,獨坐高台。閉目養神,不置一語。
此去經盧龍道入塞,碣石道入關。一起通行無阻,數今後,已達安次菘城大營。輔東將軍周泰,親出相迎。
張遼扼守肩水金關,護居延外道。西域遊商,經此道與白檀互市多年。張遼之名,作為白檀守將,鮮於輔、鮮於銀兄弟,自當曉得。
舉手之勞,張遼亦當作人之美。終歸北疆無事,良將不成空老。
見張遼遠道而來,未知新傳敕令。鮮於輔這便奉告以詳情:“王上另立牙門四將。演武場鬥戰決勝。凡軍曲候以上,皆可一戰。”
“請。”
“謂‘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’。”周泰忽又笑問:“文遠可知,對陣何人也?”
話說,自被裹挾入輔漢大營。張遼深受薊王倚重。從郡中少吏,晉升為千石高官。又委以重擔,保護居延外道。現在西域並大漠,早成一體。北疆無戰事。肩水金關,遣一關都尉足以,何必名將駐守。薊王知人善用。張遼豈能空守邊關,終老都尉任上。
“乃為牙門四將。”張遼答曰。
“請上座。”
“趙雲、陳到、許定、許褚。”白檀城,張遼已有耳聞。
周泰這便將鬥將之法,悉數奉告:“各取麾下一隊精卒,伴同出戰。捉對廝殺。全軍淹冇者敗,主將落馬者敗,大旗被奪者敗……”
張遼慨歎:“豪勇之輩,何其多也。”這便安營紮寨,詳加籌辦。
樓桑,南溪衢。
先前,討虜校尉文醜,領兵駐此營。守備北部國境。今薊國再並大通郡。顏良、文醜二部,皆離營北上,於大通郡縣,重立大營。
主動報名者,不計其數。
“並龐碩、龐德,華雄、馬超。”周泰又彌補道。
一函敕令,連同麾下三千月氏義從,一併調入國中。當知,天下雄兵所出,皆有幕府將校戍守。大震關、大散關,羌氐諸胡。輔漢偏將軍鞠義,輔漢裨將軍高順,招募多少,可想而知。
朱桓慨歎:“趙雲、陳到,萬夫莫敵,麾下百戰白毦精卒,雄兵之首。張遼扼雄關多年,麾下小月氏義從,不逞多讓。華雄本就是軍門都尉,廣有申明,統領鮮卑王騎,幕府雄兵。許定、許褚,所轄強宗驍帥,多出丹陽勁勇。孟起雖不在世人之下,然西林少年可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