令媛之子,坐不垂堂。薊王身係萬千百姓,炎漢三興。焉能不慎重。謂“出其不料,攻其不備”。待稍後,身毒亦知,此道已通。搶先於出口,造雄關自守。再欲強攻,必死傷慘痛。乃至居安思危,身毒各國,摒棄前嫌,相互締盟,共禦內奸。

急公好義,可見一斑。

世人皆知。趙雲與薊王,少年相約。一諾令媛,百死不悔。出道即頂峰。長阪坡,白袍小將,七進七出。救下甘後母子。

遲則生變,事不成為矣。

本就病入膏肓,仍持續失血。苟延殘喘,命不久矣。

翌日。薊王敕令。

幕府封國,豪勇之輩。紛繁摩拳擦掌,誌在必得。

薊國蒸蒸日上,無可反對。便是薊王,此時現在,若不欲稱帝,亦悔不及也。好處捆綁,如影隨形。天下三興,舍孤其誰。

痛飲三杯。趙雲麵色如常,許褚不覺已微醺。

同是豪傑,儘釋心結。一時賓主儘歡,依依惜彆。

須知,人丁劃一於出產力。天下百姓,薊王三分之二。大漢十三州,薊王已得其四。饒是如此,餘下半壁江山,仍失血不竭。

更有甚者。河北民氣未附。叔侄相爭,尚未能滅儘群雄。此時南下,機會未至。『反·遠交近攻』之計,仍有效武之地。待掃平四裔,再定鼎江山。猶未遲也。

身後三千人馬,不動如山。恰是居延(小)月氏義從。

何為豪傑,輕財重義,仗義疏財。肝膽相照,扶危濟困。

一支塞外鐵騎,頂風冒雪。奔衝至白檀城外營市。

同理。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”。薊王為最大得利,因而“合則兩利”。故多行和親。待炎漢三興,天下鼎定。二代薊王,便毋需如此。隻取心中所愛,便好。

賓主落座,劉翊開門見山:“謂‘豪傑相契’。本日請子龍,乃為結識許氏雙雄。”

“都尉速進。”驗過符傳印綬,楯門緩緩升起,放張遼入內。

“可貴子龍赴約。”劉翊相邀入坐。趙雲素喜清淨。身居高位,一戰成名。卻不與人來往。能稱老友者,不過薊王義弟等,寥寥數人。

“然也。”劉備答曰:“將作寺新創兵車營地,先為幕府所用。故增設牙門將一職,與之相配。位同偏將軍。副為裨將。”

“如此,王上欲南下身毒乎?”三叔詰問。

“雲,已儘知。”趙雲抱拳笑道。

盛名之下無虛士。許氏兄弟,因而相求劉翊,代為舉薦。纔有本日之宴。

“仲康毋需急,主公自有定奪。”趙雲答曰。

Tip:拒接垃圾,隻做精品。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。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