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重本就是賊臣所表,正如董侯亦為董卓所立。先前,王太師遣使張種,安撫山東,首選薊國。便欲行撥亂歸正。重立史侯為帝。

王斌此來,亦是董侯表示。

“上公之爭,朝野儘知也。”王斌答曰。

荀彧言道:“何不勸太保歸老。”

其父心機,曹操焉能不知。時人重名,珍惜羽毛。王允出身王謝,一日千裡,王佐之才。忠貞不平,為國除賊。不管出身、經曆、皆遠非曹嵩可比。且論年紀,小曹嵩十歲不足。年長位卑,申明不及。曹嵩與王允,便是所謂“既生瑜,何生亮”。說到底,還是心態扭曲。

荀彧苦勸:“明公當知,實非王太師之過也。”

薊王回書,擅言廢立,取禍之道。王允遂罷此意。

“無它。”荀彧一語中的:“奇貨可居,善賈而沽而也。”言下之意,董重之以是甘為弄臣,奉養天子擺佈。不過欺天子年幼無知。欲行挾以自重。恰逢甄都黨爭。且看王太師並曹太保,何人價高。隻需令董重重掌權益,便將天子販出? 又有何妨。

“文若良言,我已儘知。”曹操出身官宦之家。察言觀色? 擺佈逢源。自故意得。如何與權貴訂交? 曹孟德如魚得水,深諳此道。

董重忽覓得良機。慾火中取栗,東山複興。重金皋牢天子身側黃門弄臣。出入禁中,深受寵幸。天子視如親信,言聽計從。實則天子亦藉機自保也。

曹操一聲長歎:“子曰:‘父在,觀其(子)誌。父冇,觀其行;三年無改於父之道,可謂孝矣。’身為人子,如之何如!”

“文若,所言極是。”曹操又問:“然,本日朝會,朋黨相爭。政令不出,該當如何。”

曹操苦笑:“阿父花甲之年,尚不及七旬,如何歸老。”

“董重其人,明公斷不成輕之。”荀彧又道。俗謂“寧傷君子,不傷小人”。且董重所求? 不過好處之爭。隻需投其所好? 便可收為己用。比起曹嵩、王允? 無解之爭。董重之害,實不值一提。

換言之,黨爭無解。唯退而求其次? 與弄臣締盟。隻需穩住天子? 罷王太師朋黨? 遷回舊都之意。如此? 曹孟德便可行緩兵之計。先滅呂布? 再逐袁術。一統關東。當時? 挾天子之勢成。王太師亦不敷為懼也。

“太師對勁。”王斌又答。

此時如坐鍼氈,隻因氣力不濟。

若隻是好處之爭,倒也罷了。裹挾私家恩仇,斷難分身。

Tip:拒接垃圾,隻做精品。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。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