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會佳賓,眾說紛繁。然卻莫衷一是,無有定論。

酒過三巡,菜過五味。薊王問過族中長輩,遂起家罷筵。

遐想樓桑娶妻。恐男歡女愛,驚擾四鄰。薊王遂攜長姐入山中溫湯館,度足蜜月。日夜灌溉,如膠似漆。

話說。漢家帝王,半數出淮泗。必有其啟事。

此舉,儘收天下儒生之心。

待佳賓坐定,又有大儒求問:如何施為?

言下之意,待《薊國大百科全書》,編撰成冊。薊國五百城港,五帝之學。皆主修百科全書。當時,又當如何取士。

儒宗言道:前漢時,涿縣多匈奴歸義侯國。漢胡雜糅,漸成一家。稱兄為“哥”。亦出鮮卑語。

百川東到海,一夜無閒言。

今故地重遊,重溫舊席。謂小彆勝新婚。此種真情味,非伉儷之間,不成儘知也。

儒宗又道:我主雖世居涿郡,地處北疆。然論及高祖,乃出淮泗。淮泗,南北之分水也。既見善馬北人,亦見善舟南人。民風更糅南北之合。知南曉北。且不過南即北,地區之彆。故我主,天命所生。生於漢胡雜糅之地,身攜淮泗高祖之風。天時、天時、人和。會聚一身也。

叔侄之爭,無所不消其極。史侯併合肥侯,漸失民氣。歸根結底,背信棄義。如此施為,可謂飲鴆止渴。為求續命,而下虎狼猛藥。長遠而言,於國無益。

既如此,當如何去偽存真。

或有人言。世上儲存,若不知真假。何不開先秦大墓,槨中求真。此舉,徒勞無益。隻因紙張及印刷術未曾呈現前。統統竹書,皆是手工謄寫。報酬筆誤,乃其一。儲存整齊,為其二。更有甚者,因學術之爭,多有刪減乃其三。且墓仆人出身如何,是否出身百家,皆存疑乃其四。更有諸多倒黴身分,不堪列舉。且盜墓求書,有傷天和。時人堅信舉頭三尺有神明。不成強求。

在坐大儒,麵露得色:我薊人,舟馬俱善。

熙熙攘攘,利來利往。

恰逢王子館會。大儒雲集。言及叔侄相爭,天下局勢。便有座上賓慨歎,自武帝,遠矚高瞻,化繁為簡。免除百家,獨尊儒術。待光武複興。悠悠數百年,王國始有興衰。為何唯我薊王,興大儒學。開通文風,不興黨錮。

儒宗笑答:我主必有所慮,非我輩可知也。

見坐上佳賓,各有所思。

家宴正酣。

儒宗遍視世人,笑言道:國之大典,道義之書也。

Tip:拒接垃圾,隻做精品。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。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