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臣覺得,南燕為佳。”太尉許彧靈光一現。陛下不恰好中意燕王嗎。

楊賜遂將目光投向大漢江山圖:“封國西起範陽,經臨鄉、方城、安次、泉州、雍奴,東抵渤海。何不叫渤海王?”

陛下這便看向司空張濟:“司空可知薊國?”

紛繁暗自考慮,如安在六縣當中取最好二字。

“下官所說,並非燕國舊都。乃是西周諸侯國。”說話之人,恰是議郎曹操。

“眾卿覺得如何?”陛下又笑。

“啟稟陛下,乃因海侵。海水漫灌,與大澤相連。乃至縣城被困。”尚書令曹節伏地答道:“兩漢之交,風起雲湧,狂潮滔天。海水反灌,淹冇良田。雍奴縣以西,前漢時另設泉州縣,正因被海水淹冇,公浩繁已避禍。今漢雖未撤縣,卻也離撤不遠。”

“薊縣不在封國以內,如何能命此名?”

所謂功高蓋主。都護西域輔漢大將軍,風頭正盛。木秀於林,風必摧之。既已封大國。國號還是低調些好。恐招小人,眼紅妒忌。

“乃是雍奴縣。”袁隗再答。

好似一頭臥虎,橫亙在幽、冀二州之間。與中山、河澗三足鼎立。

乃因,年初時。陛下下詔,令公卿舉奏刺史、郡守貪殘害民者。太尉許彧(馘)、司空張濟諛附寺人,收受賄賂。凡寺人後輩、來賓為官貪殘者,皆置之不問,卻舉奏遙遠小郡為官清正,頗政績者二十六人。

陛下正欲起家罷朝,卻聽尚書令曹節伏地言道:“陛下,封王乃是大事。聖旨是否太短。不如用策書。”

薊國立國於商,其間時斷時續,詳細傳承已不成考。西周初年,薊國受周天子分封,重新立國。直到春秋中期,亡於燕。

“老臣知也。”遂將薊國汗青娓娓道來。

“燕國如何?”陛下拋磚引玉。

薊國,鼎祚延綿千餘年。國君為伊姓(一說祁姓),堯以後嗣。

特彆是南部諸縣,故裡被毀,良田被浸。公眾舉家流亡,十不存一。

“策者,偏簡也。......以命諸侯王公;右三公以罪免,亦賜策。”

薊國雖不如燕國如此惹眼。卻也是一個字的封國。

“老臣並無貳言。”司空張濟率先表態。

漁陽郡,東臨渤海。兩漢之交,飽受海侵之苦(詳見《卷二:臨鄉 1.107 九河之地》)。

三公九卿各個引經據典,唾沫橫飛。卻誰也壓服不了誰。

《漢書》載漢初帝命有四,首曰策書。時隻用木簡謄寫,以是稱為策,又與“冊”通。

Tip:拒接垃圾,隻做精品。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。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