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妨。今漢氣數將儘。前朝舊事,正如靈思何皇後,早已葬身西園火海。骸骨皆無存。身負漢宮恩仇情仇,亦隨之煙消雲散。情仇閉幕,愛恨入土。說到底,再無好處乾係,更無人惦記。二宮太皇存亡,無足輕重。因而乎,那些本來看似權重的隱蔽,皆成《破幽夢孤雁漢宮秋》。不過先人丁中,茶餘飯後之談資。獵奇之心使然,博人一笑,罷了。
韋端二子,宗子韋康,字元將,二子韋誕,字仲將。同入薊太學,皆有才名。常代父拜訪老友孔融。孔融喜其才,與端書曰:“前日元將來,淵才亮茂,雅度弘毅,偉世之器也。昨日仲將又來,懿性貞實,文敏篤誠,保家之主也。不料雙珠,近出老蚌,甚貴重之。”
如此,涇渭清楚。薊王一心一意,開疆拓土,立諸王子國。
待嫡宗子封,繼位薊王,遷都薊北。國中宿吏,皆隨之搬家。臨鄉則用以包容,輔漢幕府屬吏。
“王上命大通守,重修前燕王都。必為嫡宗子封繼位。易縣甘泉宮,為甘後並麟子阿鬥行宮。臨渝碣石宮,為甯貴妃所居。何不求造新宮,為你我姐妹容身。亦或西遷範陽長安宮。”董太皇忽道。
薊王回宮後,覲見二宮太皇。遂言及此事。
然若窮究。當朝大將軍,隻剩劉備一人。而太皇太後,卻有二人。換言之,二位太皇之以是時候綁定,相約共進退。隻因二宮太皇,皆心如明鏡。“廢立天子”,隻需長信、永樂,二選其一。二宮太皇,並非不成替代。
劉備這才覺悟。洛陽是無郭之城。若以郭門為外城門,陽渠為護城河。遠不止六九之數。
試想,若此時移駕甄都。裹入朝廷紛爭。刀光劍影,兵亂不休。短則一年半載,長不過三年五載。必驚怖而亡。哪如薊王宮這般,坐享承平,了此殘生。
王太後慨歎,董太後已知天命。
董太皇言道:“王上多慮。六九洛陽,乃是王城。郭外閭裡,又何止於此?”
竇太皇亦道:“臨鄉一裡王城,並未僭越。”
“mm言之有理。”董太皇遂消此念。
隨幽、冀、並、涼,四州自上而下,吏治皆出輔漢大幕府。特彆薊吏,天下名產。薊國《二十等爵》、《圩田製》等,大行其道。四州民氣安寧,天時儘顯。更加四裔不竭內遷,編戶為民。人丁皆有增加。如隴右涼州,即便分出五郡,八月案比,仍有各族編戶,計千萬之眾。漢人約占一成。多漫衍於河西走廊沿線,遠至河西四郡。餘下河湟兩岸,冰原高低,皆為羌氐諸胡,世代寓所。羌漢融會,局勢所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