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後的好處拘束,無需明言。叔侄三人,皆心知肚明。董太皇年近五旬,竇太皇已滿四旬。董太皇撫心自問。若我為薊王,為長遠計,當力保竇太皇。畢竟,壽長十年。用後代話說,年青便是本錢。正因年事漸長,美人遲暮。故竇太皇,無事不離西宮。養尊處優,萬勿輕動。
二位太皇,自上林苑內,歃血為盟,指天為誓:共扶貴子,繼位大統。便相約同進退。相互姐妹相稱。董太皇心中究竟有何,不成告人之隱蔽。時至本日,竇太皇仍不得而知。
畢竟,一個就夠了。
王城橫長五裡。南港橫長六裡。薊都尹婁圭,先前上疏。欲擴王城與南港同,分六十街衢。薊王慮及僭越,故束之高閣。今薊都人滿為患。擴地之聲,此起彼伏。再加朝廷東遷,洛陽舊都已棄。六九之城,無從類比。更加薊北前燕舊都,足有六十三衢。現在再看,擴建臨鄉,何嘗不成。
董太皇又道:“可效洛陽,陽渠環城,建郭門守之。”
何況四裔皆以漢化為榮。
漢人之美,羌人大羊。同出女媧後嗣,炎黃鼻祖,本不分相互。
西域都護府,它乾城。西域大使館,夏宮。
落空權勢傍身,再無色彩媚新主。於大漢宮廷當中,其了局早已必定。
無妨。今漢氣數將儘。前朝舊事,正如靈思何皇後,早已葬身西園火海。骸骨皆無存。身負漢宮恩仇情仇,亦隨之煙消雲散。情仇閉幕,愛恨入土。說到底,再無好處乾係,更無人惦記。二宮太皇存亡,無足輕重。因而乎,那些本來看似權重的隱蔽,皆成《破幽夢孤雁漢宮秋》。不過先人丁中,茶餘飯後之談資。獵奇之心使然,博人一笑,罷了。
二人各想苦衷,不覺已近薊王都。
待嫡宗子封,繼位薊王,遷都薊北。國中宿吏,皆隨之搬家。臨鄉則用以包容,輔漢幕府屬吏。
如此,涇渭清楚。薊王一心一意,開疆拓土,立諸王子國。
董太皇言道:“王上多慮。六九洛陽,乃是王城。郭外閭裡,又何止於此?”
隨幽、冀、並、涼,四州自上而下,吏治皆出輔漢大幕府。特彆薊吏,天下名產。薊國《二十等爵》、《圩田製》等,大行其道。四州民氣安寧,天時儘顯。更加四裔不竭內遷,編戶為民。人丁皆有增加。如隴右涼州,即便分出五郡,八月案比,仍有各族編戶,計千萬之眾。漢人約占一成。多漫衍於河西走廊沿線,遠至河西四郡。餘下河湟兩岸,冰原高低,皆為羌氐諸胡,世代寓所。羌漢融會,局勢所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