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喏。”弘農王隻顧應諾,彆無言語。
少頃,趙忠入館通稟:“太後,時候已至,遲恐誤王上歸期。”
“哦……”弘農王微微一笑,衝劈麵坐榻何苗言道:“母舅恐難隨我西去。”
“此去封國,當謹言慎行。以防遭人構陷。”太後諄諄叮嚀。
便有親信起家答曰:“董驃騎尚無動靜傳回。”
“哦?”董卓遂看座下,尚書令許攸:“子遠,覺得如何?”
董卓心底,忽起一絲波紋。
“恰是。”即便館中並無外人,太後亦未曾說破:“我兒身側,亦不成缺人奉養。宜當擇選西園婢十人同往。”
“太後車駕正停於道旁,並未遠去。”史夫人答曰。
電光石火,許攸已有說辭:“太後恐延禍弘農王也。”
太後最後言道:“另有一事,需我兒互助。”
“畢竟骨肉嫡親,太後終捨不得割去。”弘農王言道。
“喏。”
下車前,何苗不由哽咽:“王上保重。”
“喏。”弘農王點頭應諾。
“阿母何事惶恐。”弘農王掀簾問道。
少頃,太後言道:“弘農郡,夾二京間,距洛陽不過數百裡。朝夕可至矣。”
見董卓不悅。許攸進言道:“薊王新婚出巡,遠在日南。雖有王太後並王後監國。然茲事體大,恐難持久。”
“喏。”何苗奉承一笑。終歸又逃過一劫。
言罷,遂入鑾駕。
又行一段,趙忠抵窗言道:“稟太後,函園至矣。”
許攸又問:“太後今安在?”
“回宮。”太後言道。
何後狠心落簾:“起駕。”
丞相自可開府。可想而知,魚梁台上,儘是董卓翅膀。可謂“小朝堂”,亦不為過。
“毋需多問,安坐便是。”太後輕聲答曰。
“也罷。”何後心願已了,這便起家出館。
“但是太後身側西園妃。”弘農王出身史門,自幼耳濡目染,對識人辨物,自故意得。何苗縱能掩人耳目,卻逃不過弘農王一雙火眼。早已窺破真身。
擺佈皆屏氣凝神,館內一時落針可聞。
“喏。”弘農王自無貳言。
稍後,太師府,魚梁台。
前漢元鼎三年,東遷函穀關三百裡,至洛陽新安。故關地另置弘農縣,縣因弘農澗而得名,屬京兆尹。元鼎四年,又置弘農郡,與弘農縣合治。新莽時,弘農郡改成右隊,領弘農縣。今漢初複名弘農郡,為避靈帝(劉弘)諱,改“弘農郡”為“恒農郡”。然時下多稱舊名。便是太後,亦不避諱。足見先帝,不得民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