薊國將作館。

至順帝時,張衡又製渾象,具表裡規、南北極、黃赤道,列二十四氣、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緯,以漏水轉之於殿上室內,星中出冇與天呼應。因其關戾,又轉‘瑞輪蓂莢’於階下,隨月虛盈,依曆開落。”

這套緊密的組合構造器,不但能表示日期,還能表示月相。即,遵循農曆中的朔日、上弦、望日、下弦、晦日等挨次,循環開合。讓靈台的史官,單從瑞輪蓂莢,便可看出切確日曆。

劉備已然想好:“再分曰‘秒’。”分鐘再往下分,便是秒。

如圖所示。水運渾象的主體,乃用一空心大銅球,以示天球。上布星鬥,一半球身隱冇在地平圈下,另一半閃現在地平圈上,如同凡人看到的蒼穹普通。

“一分幾秒?”夏馥三問。

但是,薊王劉備卻不滿足於此:“夏公,能以此圖為據,造出‘時莢(時鐘)’否?”

將圖紙上的機器構造,瞭解清楚。劉備不由心潮彭湃,極其震驚。

簡而言之。瑞輪蓂莢,可稱“日鐘”。每月的精確日期,隻需數蓂莢的葉片,便可悉知。

“本來如此。”眾良匠幡然覺悟。

張衡初創水運渾象,乃是有明白記錄的,天下第一座用水力鞭策運轉的天文儀器。亦是當代天象儀的前身,可謂人類史上第一座天文鐘。歐洲直到十二世紀,纔有不異道理的機器性計時器問世(大漢便是如此。隨便一項技藝拿出來,皆搶天賦下千年)。

洛陽靈台,一向相沿至魏晉,直到北魏時才被燒燬。

暨漢太初(武帝太初年間),落下閎、鮮於妄人、耿壽昌等造員儀以考曆度。後至和帝時,賈選逵係作,又加黃道。

“便是……能精確唆使一天中,十二個時候的盤麵。”略作考慮,劉備在圖板上順手畫出:“滴漏壺與漏刻分歧,將一天十二個時候,切確到一刻還不敷夠。一刻之下,再細分紅“分”、“秒”。因而在同一‘瑞輪蓂莢’上,可顯現出秒莢(秒鐘)、分莢(分鐘)、刻莢(刻鐘)、時莢(時鐘)。將水運渾象上,隻能表示‘日’的曆莢,切確到‘秒’。”

蓂莢,是傳說中的一種樹。每月從月朔至十五,日結一莢;又從十六至月終,每日落一莢。如此幾次。從莢數多少,便可知是何日。故彆名“曆莢”。

Tip:拒接垃圾,隻做精品。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。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