換言之。從洛陽靈台送來的“水運渾象儀”構造圖,乃張平子,集曆代能工巧匠之大成,又加墨門構造術,改進而成。
至順帝時,張衡又製渾象,具表裡規、南北極、黃赤道,列二十四氣、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緯,以漏水轉之於殿上室內,星中出冇與天呼應。因其關戾,又轉‘瑞輪蓂莢’於階下,隨月虛盈,依曆開落。”
後代《晉書·天文誌》曾有細述:“《虞書》曰:‘在旋璣玉衡,以齊七政。’《考靈曜》雲:‘分寸之咎,代氣候生,以製方員。方員以成,參以端方。昏明主時,乃射中星觀玉儀之遊。’鄭玄謂以玉為渾儀也。《春秋文曜鉤》雲:‘唐堯既位,羲和立渾儀。’此則儀象之設,其來遠矣。綿代相傳,史官禁密,學者不睹,故故宣、蓋沸騰。
“便是……能精確唆使一天中,十二個時候的盤麵。”略作考慮,劉備在圖板上順手畫出:“滴漏壺與漏刻分歧,將一天十二個時候,切確到一刻還不敷夠。一刻之下,再細分紅“分”、“秒”。因而在同一‘瑞輪蓂莢’上,可顯現出秒莢(秒鐘)、分莢(分鐘)、刻莢(刻鐘)、時莢(時鐘)。將水運渾象上,隻能表示‘日’的曆莢,切確到‘秒’。”
“分,一刻非常也。”劉備靈光一現。時下,一刻為非常鐘。“一刻十平分”,便是後代一分鐘。
這座瑞輪蓂莢,現在正放在渾天儀殿房外階台旁。上接滴漏壺,操縱流水與渾天儀聯動。
“‘分’、‘秒’,又做何計?”夏馥再問。
“一分幾秒?”夏馥三問。
將圖紙上的機器構造,瞭解清楚。劉備不由心潮彭湃,極其震驚。
劉備初臨洛陽時,登高俯瞰洛陽城。見夜幕下很多高樓,夜放豪光。當時便暗下決計,要將洛陽城內“異景”,一一看遍。特彆是聞名遐邇的帝國天文台——靈台。何如,天不遂人願。光陰蹉跎,至今未能如願以償。因而,劉備上表。索要靈台內藏諸多構造重器構造圖。新帝欣然答應。命靈台屬吏抓緊清算,分批送來薊國。
劉備想在穿樓桑而過的橋樓歸市,造史上第一座“水運計時器”。而切確計時的首要性,不言而喻。
“然也。”劉備暗道一聲好險。一時失色,險禍從口出啊。
而渾象儀汗青悠長,亦非今漢初創。
張衡初創水運渾象,乃是有明白記錄的,天下第一座用水力鞭策運轉的天文儀器。亦是當代天象儀的前身,可謂人類史上第一座天文鐘。歐洲直到十二世紀,纔有不異道理的機器性計時器問世(大漢便是如此。隨便一項技藝拿出來,皆搶天賦下千年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