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有關中各大族之家主,齊聚渝麇侯國,為薊王拂塵。其意,不言自喻。
內有孤家寡人竇太後,外有孤臣薊王劉備。遂成了擺佈局勢的關頭人物。
兩府背後的明爭暗鬥,實則為朱門與士族之爭。世家朱門,借大將軍何進之力,把握大權。而兩漢以來,逐步強大的士族,亦想借董重之力,分一杯羹。
窮儘此生,劉備定要嘗試在他手中實現。
“妙極!”董重撫掌而笑。笑罷又忙舉杯伸謝:“多謝少府,解我心憂。”
後事發,自國相以下,皆暗壓此事,張儉得以逃脫。孔褒、孔融則被拘繫入獄。但不知兄弟二人,是誰犯了窩藏之罪。官吏鞠問,孔融答曰:“收匿張儉的是我,有罪歸我。”孔褒卻說:“張儉來尋我,非弟之罪。罪在我,甘心赴死。”又問孔母,孔母答曰:“年長之人承擔家事,罪惡在我。”見一門爭著赴死,郡縣遊移不決,遂向朝廷叨教。詔定孔褒之罪,死於獄中。孔融是以事而聞名。州郡徵辟,皆不就。
“目前外戚,設有二府。大將軍何進所用,皆朱門。大將軍府長史,便是本初。何進能有現在陣容,本初居功甚偉。正因大將軍府權重,才顯驃騎府權輕。今楊少府舉孔文舉為驃騎府長史,便欲借士人之力,為將軍強大陣容也。”曹操笑道。
董重這便覺悟:“因可假我之手,肅除內宦。孔文舉才願屈就我門下。”
董重欣然應約,與曹操同往。
竇太後雖成孤家寡人。然永樂董太後,卻有驃騎將軍董重,引為外戚。董重借剿除黃巾之功,而獲大權。揭幕府與大將軍何進,分庭抗禮。
目前更甚。陛下有嫡母與生母二太後。另有何皇後。三足鼎立。
外戚與寺人相殺,幾成常例。
“聞此人樸直不阿。曾奉司徒命,核官僚之貪濁者,將加貶黜。孔融多舉寺人親族。尚書梁鵠驚駭獲咎寺人,因而召孔融等屬官詰問斥責,孔融陳述寺人後輩的罪過,毫不忌諱。”董重嘲笑:“海內名流,如何能屈就我之門下。”
天生劉三墩。薊王又豈能不知。正如少時,恩師所言。朱門、豪門皆是百姓。權貴附漢而興。便是所謂既得好處者,握有大量資本。亦當妥當安設。慎重以待,斷不成輕視。
“本來如此。”董重這才覺悟。
熙熙攘攘,利來利往。
待董重起家歸位,一向側眼相看的曹操這便離席,請董驃騎同去換衣。
“然也。”楊彪又道:“如將軍所言,孔文舉乃海內名流。若得他大力互助,天下有識之士,必紛繁來投。當時,將軍府中人才濟濟,何愁大事不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