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罷,董卓一聲令下。將台上罪官家小,悉數放歸。獨留一眾罪官,入殿赴宴。
“不見,不見。”不等太後出聲,何苗已連連擺手。
人贓並獲,鐵證如山。
“稟太後。末將奉陛下詔命,請大將軍入宮相見。”張濟考慮言道。
一舉一動,最大得利。
陛下與太師,訂立三日之期。緝拿大將軍何苗。
董卓與張儉,談笑風生。一眾罪官,悲喜交集,苦樂參半。味如嚼蠟,如坐鍼氈。
看似簡樸,實則不然。便足智多謀如許攸,亦遠不如董卓,知進退。諸如何苗等,自恃權貴,自視甚高,不知死活者,不提也罷。
董卓狡猾,出人意表。絕非如許攸所料,統統皆在其把握當中。故行事頗多謹小慎微。不敢等閒進言,求放台上人犯。
公然天下名流。“泰山崩於前而色穩定,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”。
“將軍免禮,賜座。”簾內何後雲淡風輕。
張繡見狀,不由暗自皺眉。
便有擺佈虎狼之士,一擁而上,於坐中殺之。先斷其舌,次斬手足,次鑿其眼目,以鑊煮之。未及得死,偃轉杯案間。會者顫栗,亡失匕箸,而卓飲食自如。
此中短長,何苗焉能不知。然身家性命,又如何肯輕棄。兩難當中,棄取之間。竟捶胸頓足,哭號不止。
三日以後,董卓必廢少帝。當時若以廢帝為質,太後母子連心,又如何能分身?不如舍大將軍一人,既全陛下,又保太後,並闔家長幼。何樂而不為。
先救百姓,不激憤薊王,又獲諸將信賴乃其一。後殺諸將,既不背盟,又並其眾乃其二。待手握十萬雄師,星夜兼程,兵進洛陽,獨登權臣大位乃其三也。
更有甚者。若三日期滿,不見大將軍何苗首級。董卓將行權臣廢立之舉。
另有黨魁,麵不改色。幾次舉杯,與董卓對飲。
換言之。董卓淫威之下,朝野皆屏氣,無敢發聲。
不等過夜,滿城皆知。
西園門外。被釋罪官家小齊聚。要求“大將軍拯救”之聲,此起彼伏。
“門外哭號之人,皆因大將軍,身首異處,滿門禍及。”簾後太後,麵無神采:“為今之計,該當如何?”
“老朽張儉,拜見太師。”黨魁鹿巾葛衣,藜杖麻履,亦步亦趨,入殿行大禮。
西宮,千秋殿。
董卓並指一點。
少頃,便有中郎將牛輔,手持由罪官府中抄出之來往密信,入殿通稟。言,殿中某官,與何苗同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