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謝陛下。”孫乾恪守臣節,正如薊王行事。
王允一聲慨歎:“薊王純臣也。”
“若論此服從,諸子百家,無所不有。何必求佛。”薊王答曰。
孫乾代主答曰:“如太師所言。賜支首曲,羌中故地。我主立為都護,乃為鑿穿‘羌中通身毒之道’。”
言罷,殿中鴉雀無聲。董侯先將本身拋清,再命群臣代為發難。群臣又豈能不知。薊王兼督四州,兵強馬壯。願俸甄都為主,已是朝廷大幸。且分涼立雍,亦是幕府之權。群臣豈敢多疑。
“西涼,州境狹長。東西來往,破鈔光陰。且河西四郡,據西行商道。前漢時,乃流徙之地。互市钜富,豪強林立。單為一州,需良臣牧守。”王太師言道。
待孫乾坐定。董侯居高低問:“薊王上表,朕已悉知。諸位,可有見疑?”
稍後,太皇下詔。改號薊王宮貴報酬貴妃。金章紫綬,位次於後。
“敢問貴使。”出言發問,恰是王太師:“王上分西州另立,所為何來?”
“佛國。”竇太皇終是覺悟。
“回稟太皇。臣,確有一事。”劉備恭敬作答:“蒙太皇垂愛,封(公孫)王妃為後。今臣後宮,朱紫與妃並立。品秩不分高低,行事多有不便。”
孫乾恭敬作答:“下臣,實無貳言。”
“太皇明見。”薊王坦誠相告:“‘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’。以教立國,假神佛之名,重開六合相通。乃至‘神鬼’橫行於世,與民人無益。”
“恰是‘人神不擾,各得其序’。”薊王再拜。
“陛下過譽,下臣誠惶誠恐。”孫乾再拜。
《禮記・儒行》:“今世人之命儒也妄,常以儒相詬病。”鄭玄注曰:“詬病,猶熱誠也。”
太皇製詔,金口玉令。且詔命薊王,叔侄三人,豈敢有異。如前所言,大漢家國同構。二宮太皇並(輔漢)大將軍劉備,手握廢立大權。叔侄三人,稍有不遜。皆可廢之。用後代話說,“廢立天子”,乃是一項終究組合技。大將軍並太後,缺一不成。
薊王暖意心生:“臣,既出漢室。豈能坐視,社稷不繼,鼎祚不續。”
群臣竊保私語。王允不為所動:“莫非,王上成心南下身毒。”
“恰是。”薊王答曰:“身毒各國與扶南,陣勢相稱。皆在日之南。為高山所屏,寒氣不侵。故四時無冬,一季三登。廣袤萬裡,天府之國。且諸國亂戰不休,可比春秋各國。若南北水陸並進,再與大月氏貴霜,東西夾攻。四周合圍,身毒佛國儘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