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於綠洲百姓而言。薊王乃是世俗中的主宰。至於神界,則五花八門,不一而足。
“如牛輔等,皆一介莽夫。見利忘義,惟利是圖。隻需略加皋牢,自可為朝廷所用。”許攸答曰。
百官下朝。董卓神態倨傲,被一眾翅膀簇擁此中。
“百官繞身,虎狼伴駕。如何脫手。”見四周無人,許攸遂私語相告。
四目相對,各自會心。
何後遂簾後相見。
“恰是。”何苗答曰。
待穩步下階。早有車駕列隊等待。
“乞屏退擺佈。”何苗伏地乞告。
話說,薊王乃赤帝子孫。本就具有神性。綠洲諸神,如何敢逆之。置神甫並社令,分掌神祀並人治,便是此意。
親信愛婿,中郎將牛輔,渾身披甲,領秦胡馬隊,殺氣騰騰,護佑擺佈。
換言之,自上古顓頊(zhuān xū)帝時。中原便完成了人神分治。
“先興五帝之學,再置絕地天通。我主可比‘靜淵以有謀,疏浚而知事’之顓頊乎?”
久而久之,商定俗成。遂為綠洲公社所因循。綠洲神社祭奠,羌人呼“釋比”者,遂喚“神甫”。
聞儒宗所慮,不過“不美”。與會世人,皆心領神會。
“哦。”董卓穩坐榻上,隨人馬吼怒而去。
何苗先喜後疑:“董賊伏法,局勢已定。臣之家小,何故勞煩太後保全?”
此令一出,綠洲百姓馳驅相告。絲路沿線,摻雜蠻荒。古神與新神並立。每有小國被滅,便有舊神隕落。得薊王開恩,立社公祭。可想而知。
謂“所居玄宮為北方之宮,北方色黑,五行屬水”,故顓頊以水德為帝,又稱“玄帝”。乃北方天帝。
少頃,百官緩緩直身。各自嗟歎,四散而去。
“尚書令宜當早行,遲恐生變。”王允言道。
這些被攻滅的小國遺民,薊王許自主公社,聚眾而居。信奉得以儲存。對綠洲仆人,自當感激涕零。且凡入綠洲者,皆身披王徽刺青。商定俗成,乃薊王家奴。即便遭域外諸大國錯捕,亦會遣人送回。
世人長揖及地:“恭送太師。”
“我主,北伐鮮卑,西通西域,東討三韓,南下荒洲。自光武複興,二百年無可比肩。”儒宗言道:“天命所歸,必有應驗。不成急於一時。”
換言之,以今時本日,薊國之力。囊括九州,何其輕易。薊王若非恪守臣節,不肯刨自家祖墳,早已兵圍洛陽,受禪稱帝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