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下之意,自成一派。常不於世俗苟同。
“前後二漢,已立四百年。前仇舊怨,皆可消矣。”許攸言道:“有西王母降為彌月之喜,巫山神女,又豈能令王母專美於前。若非楚漢之爭,霸王惜敗,今時本日,諸夏仙門,如何能以西王母,馬首是瞻。前漢初,小兒於道歌曰:‘著青裙,入天門,揖金母(西王母),拜木公(東王公)。’時人皆不識,唯張子房知之。”許攸笑道:“天下仙門若當真無慾無求,又何必來臨俗世,徒沾一身凡塵。”許攸言下之意,楚漢相爭時,王母或助漢,方得本日之陣容。
何如董太皇,油鹽不進。一意孤行。引何苗更加仇恨。好處受損,已不成估計。何況更有損外戚威勢。長此以往,趨炎附勢之輩,必轉投董驃騎門下。待何車騎勢單力孤,朝野皆為董驃騎隻手遮天。一戰而定,何苗再無還手之力。
便是太傅楊彪,亦上疏奉勸。為大局計,不宜過於偏私。
陳琳乃廣陵人。楚懷王十年(前319年),築廣陵城,廣陵之名始於此。廣陵自古便是楚地,故對巫山神女諸多傳說,耳熟能詳。
“然也。”盧司空,立足瞭望京中煙雲,一聲長歎:“薊王返國,或是天意。”
“‘天下熙熙皆為利來,天下攘攘皆為利往’。”陳琳一語中的。
巫山神女,在大江之南。
有無薊王,大不一樣。
深思半晌,陳琳重重點頭:“二千石,可矣!”
四月孟夏。薊國千裡水田,一片繁忙。春分剛過,便有百姓備耕、通渠,開啟新一年稻作。穀雨以後,千裡水田,遍及農夫。各家各戶,皆趕在芒種前,清算好水田,以備育秧。
“太皇或行‘激將’也。”盧司空言道。
一來一回,非朝夕可至。何車騎所托,尚在半道。田聖手書,已飛鴿傳入雲夢大澤,巫山神女峰。
“薊王之事,亦有耳聞。”神女素紗遮麵,凡塵不染:“何如新收二徒,尚未開蒙。不宜輕動。且傳語田聖:若王上泛舟江左,妾,自當相見。”
凡朝政不決,少帝仍例行公事,六百裡來問。太妃皆答覆:請陛下聖裁。
陳琳又道:“自楚霸王,烏江自刎。巫山神女,名聲不顯。傳聞,曆代神女皆發誓,‘不食漢祿,不與漢存’。千秋觀內,神女門人,真假莫辨。何車騎遣使南下,恐難如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