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裡行間。阻天子發兵問罪之意,不言自喻。
趁陳國,吏民無首,民氣惶惑。曹孟德攜蓋海艦隊。順下鴻溝水,奇襲陳王都。兵不血刃,攻入王城。稍後刮地三尺。將陳王寵自繼位以來,陳年舊賬,悉數翻出。
此問,可謂誅心。“入趙”,“留秦”。且看曹孟德,是何態度。換言之,曹孟德是心向“趙”,還是心向“秦”。
略作考慮,曹孟德已有定計:“來人。”
“老臣,附議。”王太師,不動如山。
稍後,江東建昌侯張闓,被五花大綁,押入殿中。
何如遺詔尚不及收回,便被大將軍竇武所奪。桓帝梓宮,尚在前殿,竇太後遂殺田聖。又欲儘誅諸朱紫滅口。中常侍管霸、蘇康苦諫,乃止。
略作考慮,紛繁自醒。
偷看不其侯伏完,抖如篩糠,汗如雨滴。尚書令桓典,如何能不,心知肚明。
慮及此處,曹孟德不由一聲長歎。
換言之,桓帝欲兄終弟及,傳位勃海王劉悝之事。多數為真。
應此讖言。比方光武。三興漢室,必是漢室宗親,又出諸侯宗王。無庸置疑,薊王劉備首當其衝,乃不二之選。然若薊王不欲。則舍陳王寵其誰。隻需殺陳王寵。再無宗王,可與薊王相爭也。
試問,太師又心向何人?
“如此,也罷。”少年天子,無功而返。
前情舊事,曆曆在目。
不出程昱所料。曹孟德所欲,便是“完璧歸趙”。
故《周易·革》曰:“六合革而四時成,湯武反動,順乎天而應乎人,革之事大矣哉。”是為“順天應人”也。天子又豈能,逆天而行。
滿朝公卿,悉數與會。
同車而返。伏完、桓典,四目相對,心有慼慼。
言下之意,陳王寵,埋冇傳國玉璽,惹天怒人怨。引火燒身,身故國除。乃是咎由自取,怨不得旁人。
“天子不日必開朝議。”車入裡道,尚書令桓典忽問:“我等,該當如何?”
再細究“永康元年冬,(桓)帝寢疾,遂以(田)聖等九女,皆為朱紫。”
“太師必有計算。”不其侯伏完答曰。
不等王太師開口。曹太保已持芴先言:“稟陛下。老臣聞,陳王私藏傳國玉璽,很有不臣之心。且玉璽乃二袁相贈為質,為結二家之好。今袁術遣使,索求不得,怒而殺之。故甄都傳聞,此乃天罰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