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廷表裡似與黃巾餘孽,相向而行。基於此假象,便會得出一個謬論:朝中有人暗通黃巾。
竟與曹操、孫堅,不期而遇。
“黃巾餘孽。”孫堅脫口而出。
城外,都亭。日上三竿,便有一白衣儒士,輕身入內。
見服虔目光投來,袁術亦起家通名:“鄙人袁術。”
“見過曹輕車。”服虔起家施禮:“初稿已成,故欲往薊國一行。請鄭公過目。”
“莫非《春秋》已注成。”又有聲音,出本身後。
服虔,初名重,彆名祗,字子慎,河南滎陽人。少貧好學,有雅才,善作文。入洛陽太學肄業,尤明《左氏春秋》。曾變姓名,為廚工。入大儒崔烈之門,竊聽崔烈與其弟子講論《春秋》。知不能逾己,稍共諸生敘其短長。烈聞,不測何人。然素聞虔名,意疑之。明早往,及未寐,(崔烈)便呼:“子慎!子慎!“虔不覺驚應,遂相與和睦。
“遠赴薊國。”儒士答曰。
年代長遠,其意難懂。故服虔再為《春秋左氏傳》註解。劃一於,為《春秋》二次註解。
服虔低聲答曰:“諸位可曾聽聞‘神上使’之名乎。”
服虔答曰:“不瞞使君。滎陽群盜堆積,暗潮湧動。不出二年,當有大亂。”
“嘶――”何苗不由倒吸一口冷氣:“一時不查,竟令巨賊如此近身乎!”
然“揚湯止沸,沸乃益甚,知其本者,去火罷了”。此舉治本不治本。若要熄“天下鼎沸”之勢,唯有釜底抽薪。殺禍亂之源。滅內憂內亂。
何如。薊王劉備卻不為所動,傳檄天下,輕鬆化解一場大亂。
儒士舉目相望。見一行人等,雖著布衣,卻難掩貴氣。這便近前施禮:“滎陽服虔,見過諸位。”
“勞煩少吏為我僦車。”儒士溫暖一笑,將銅錢奉上。
微微傲視,坐立不安之何苗。孫堅抱拳相問:“敢問先生,動靜從何而來。”
“哦?”何苗不由一愣,脫口而出:“河南要地,帝國當中。何禍之有。”
“非也。”服虔低聲言道:“張曼成,正藏匿於滎陽境內。”
《左氏春秋》,漢時彆名《春秋左氏》、《春秋內傳》。漢今後多簡稱《左傳》。相傳,乃春秋末年,魯國左丘明為《春秋》做注成書。與《公羊傳》、《穀梁傳》合稱“春秋三傳”。
孫堅傲然一笑:“然也。”
換言之,神上宗師,嘔心瀝血,智計百出。所求,便是“天下大亂”。如此,方能渾水摸魚,火中取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