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後漢書·孫期傳》:“濟南伏生傳《尚書》,授濟南張生及千乘歐陽生。歐陽生授同郡兒寬,寬授歐陽生之子,世世相傳,至曾孫歐陽高,為‘尚書歐陽氏學’。”《東觀漢記·楊震傳》:“(楊震)受《歐陽尚書》於桓鬱。”足證《歐陽尚書》,廣為傳播。

四海姻親使團,自有門下署相送。無需薊王操心。婚後三日,遂乘三足踆烏,入千裡薊國渠。飽覽兩岸風景。

甘後飽讀聖賢書,蕙質蘭心,洗心革麵。自當恪守婦節,不敢超越。

山川民情,般般入畫,總令民氣曠神怡。

“下雨天,留客天,留我不?留!”客民氣安理得。

當考古文還是今文?

短短一席話,含義深遠。賽過萬語千言。

“妾等,拜見夫君。”甘後引新婦,盈盈下拜。

“以直抱怨”,“以德抱怨”。一字之差,儒家淪為冬烘也。

“火線那邊?”遠眺碧波泛動,水天一色,甘後遂問。

然,大略不異。因何不成用?

所謂娶妻娶賢。成妻禮後,還需行成婦禮。特彆新婚三月後,“廟見成婦”。乃家門大禮。如同告廟,方為禮畢。廟見成婦,新婦才正式歸入家門。三月當中,若新婦犯“七出”之罪,則被休去。

今文《尚書》,分大、小夏侯,及歐陽三家。何故至此?

或有人言。

東西二澱,商船來往,亦多良港。

三足踆烏寢宮,鴛鴦合歡榻內。

“死中求生,不奪大節”,乃甘後,半生寫照。故母親承諾,“保你母子,一世安穩”。並警告甘後,“前情舊事,皆可休矣”。

“甘後免禮。”薊王一笑揚眉。

與羌人先行婚檢近似。廟見成婦前的三月之期。可視作漢人,試婚之禮。

故兩漢經文,大略分“古文”與“今文”二類。漢儒,稱時下通行之隸書為今文,以彆於籀書(籀文)之古文。

雖是笑譚。亦可左證,為何今文《尚書》分三家。

“下雨天留客,天留我不留。”仆人留書逐客。

自始天子,焚書坑儒。先秦百家經籍,毀於一旦。便有傳播,亦因抄掠、儲存等各種啟事,而整齊有彆。

古文斷句,且看下例。

無需泊岸。

撤除各門各派,所藏經文,整齊有彆。另有一個更首要的啟事,古書皆無標點。如何斷句,各家皆有分歧,因而乎,對經文的瞭解,亦大有出入。正因如此,纔有註解一說。

Tip:拒接垃圾,隻做精品。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。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