待童翊暫愈,北上薊國。憑海市令保舉手劄,入四方館,幸登六層樓。拜為西林港令,比千石俸。西林港距樓桑,不過十裡。性命無憂矣。

陳寔亦道:“先前。老臣等,於軒下聽聞,主公欲行‘一日一報’,公之於世。竊覺得,茲事體大。雖老眼昏花,亦當仁不讓。”

這日。便有一人家,自琅琊而來。言,乃是前司隸校尉諸葛豐以後,長兄今為泰山郡丞。年初臥塌不起,久治不愈。

引百官齊聲擁戴。

更有先帝“好胡餅,京師皆食胡餅”,足見開放風俗。此,亦是強勢文明之明顯特性。相容幷蓄,“集百家之長,成一家之言”;包含萬種,化為天下漢裔。

就事論事。於一份報紙而言。主編的感化,無庸置疑。由創建“月旦評”之門下功曹掾許靖,秉筆操刀。自是上上之選。再加薊國肱股重臣,中流砥柱,合力把關。當萬無一失。薊王大可放心。

“如此,當有勞王傅、諸公,代孤妥當把關。”劉備起家施禮。

青徐遠洋,其人喜食魚膾生鮮。此病乃非常常見之地區病。何如必無良醫,雖能臨時減緩,卻終無從根治。且何時複發,亦無按期。救之不及,必死無疑。

想著那條“三人以上無端群飲,罰金四兩”的漢律,時下早已不消。便可窺知一二。

便有十餘歲孺子,躬身下拜:“叔父自歸,我陪阿父,同往薊國。”

一升一逆,高低立判。

醫者父母心。所幸醫藥足備,海市令遂命良醫,悉心診治。

細細想來。薊王之以是能達成所願,啟事有三。左伯紙技藝成熟,產量大增,乃其一。活字印刷術,日臻完美,乃其二。大漢民風開放,從不墨守陳規,勇於接管新奇事物,乃其三。

作為新任西林港令之保舉人,海市令亦得薊王嘉獎。欣喜之餘,又心憂童恢惡疾複發。因而苦勸,待任期滿,當退隱薊國。

特彆童翊,症狀早發。如若再發,普天之下,唯華大夫能救。當時,再北上薊國,如何來及。童恢遂與海市令商討,可否將胞弟,送回薊國放心療養,以備萬一。

此言一出,四少師紛繁以袖拭淚。古往今來,再無人君,可與我主比擬。

童恢大喜下拜。

“防民之口,甚於防川。”劉備這才道破情意:“孤雖遠未稱‘老邁昏聵’,然有備則無患。為防今後,閉目塞聰,梗阻言路,不恤國政,任用佞臣。故創刊《朝聞日報》,覺得警省。”人老而昏,兩漢先帝,比比皆是。便是武帝,亦未能逃脫。

Tip:拒接垃圾,隻做精品。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。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