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如此,當有勞王傅、諸公,代孤妥當把關。”劉備起家施禮。
門下報館,隨之建立。與傳聞奏事,直言進諫之侍禦史差異。古往今來,國政民情,皆層層上報,中轉天聽。薊王卻反其道而行之。將國策民情,層層下達。公之於眾,廣而告之。
儒宗鄭玄,掌太學壇。墨門钜子,掌將作寺。王充門徒,掌元素館。道門女仙,掌觀天閣。今又遣“月旦春秋”許靖,掌日報館。物儘其用,人儘其才。薊王知人善任,足令人稱道。
崔寔一語中的:“主公此舉,堪比《熹平石經》。”
“主公,明以照奸,光融天下。乃國之幸甚,民之幸甚,臣等之幸甚。”蔡邕再拜。
童恢大喜下拜。
不出數日,便有青州百姓,順墨水而下,趕來海市尋醫問藥。
引百官齊聲擁戴。
劉寵介麵道:“主公問政於民、問需於民、問策於民,啟民智、聚民意、正民風。開中原三千年施政之先河。功莫大焉。”
“如此,可與父先去。待我理好家中諸事,再去尋你。”叔父不忘叮嚀:“此去,不成肇事。若起爭論,當謙遜三分。以退為進。牢記。”
更有先帝“好胡餅,京師皆食胡餅”,足見開放風俗。此,亦是強勢文明之明顯特性。相容幷蓄,“集百家之長,成一家之言”;包含萬種,化為天下漢裔。
經海市良醫,細心診治,童翊病症減退,人漸病癒。旗船服從齊備。巧匠、良醫,一應俱全。儘可好生療養。
作為新任西林港令之保舉人,海市令亦得薊王嘉獎。欣喜之餘,又心憂童恢惡疾複發。因而苦勸,待任期滿,當退隱薊國。
這日。便有一人家,自琅琊而來。言,乃是前司隸校尉諸葛豐以後,長兄今為泰山郡丞。年初臥塌不起,久治不愈。
“喏。”少年再拜。
想著那條“三人以上無端群飲,罰金四兩”的漢律,時下早已不消。便可窺知一二。
童恢感激不儘,深謝不提。
不其令童恢,亦住隔壁。正如良醫所言,兄弟二人,皆患蟲瘕之症。隻不過,尚未病發。童恢、童翊,史上亦是如此。若無薊國良醫診治,二人皆得暴疾而亡。“壯誌未酬身先死,長使豪傑淚滿襟”。
“悉知主公欲刊印邸報。我等星夜前來,責無旁貸。”蔡邕言道。
海市令言:求之不得。介弟既舉孝廉,除須昌長。必有真才實學。如入四方館,當一鳴驚人。三百退隱,手到擒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