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秋殿前高台,與會主賓,乃至何太後本人,早已目瞪口呆,心生滔天巨浪。
與會佳賓,親眼所見,焉能不信。不約而同,群起跪地,口中唸唸有詞。
“以紫羅薦地,燔百和之香,張雲錦之幃,列玉門之棗,酌蒲萄之醴”。按前漢起居注所載迎仙規製,長秋殿外,已提早布好會場。先帝所修廣廈千棟,裸遊館間高台,亦各置分會場。高朋滿座。
天命所歸,莫過如此。另有何人敢窺視我兒帝位!
“賜其子,焉能缺其母。”西王母言猶在耳,墉宮玉女王子登回聲而出,捧一月輪玉盤,盛仙桃七顆,大如鴨卵,形圓色青,香氣襲人。王母“以四顆與帝後,三顆自食。桃味甘美,口有盈味。”
另一商定俗成,便是禮單需大聲唱報,劈麵盤點。而後開席。
王母上殿,西席東坐。有人膽小窺視,果見王母“著黃金褡襡,文采光鮮,光儀淑穆。帶靈飛大綬,腰佩分景之劍,頭上太華髻,戴太真晨嬰之冠,履玄璚鳳文之舄(鞋)。視之可年三十許,修短得中,天姿掩藹,容顏絕世,真靈人也。”
語出西王母之口,自萬無一失。
“謝王母賜福。”何太後虔誠拜謝。
本日此語,與前漢內宮起居注,載武帝求問長生之術時,王母之言,大同小異。特彆“愛精握固,閉氣吞液”之句,影象猶新。究竟何意,見仁見智。全憑小我體味。一言蔽之,當與仙有緣。
此船,儉樸無華,渾然天成。彷彿秋葉浮於水。前曲後翹,好似龍頭鳳尾。四周輕紗縹緲,廬內模糊端坐一人。恰是王母真身。
遐想當年。呂公設席:“進不滿千錢,坐之堂下。”我高祖,“實不持一錢”,卻詐稱“賀錢萬”。時至本日,大漢商定俗成,(會)場(席)麵,因人而異。位列主會場,與位列分會場,所出獻禮,不成同日而語。
天公亦作美。
席間,何太後求問修身攝生之術。
“長命珠,不成摘。”西王母又用指尖蘸樽中美酒,塗抹麟子雙唇:“豈開金口,不成食言。”
王母起家出廬。如蓋蓮葉,竟衝出水溝。枝蔓攀纏,似橋飛架。超出館舍、列肆,直伸到長秋殿前石階。
七月七日,準期而至。
便在世人翹首以盼,望眼欲穿時。忽聽由遠及近,潮聲四起。
與會世人,皆不時昂首望天。交頭接耳,竊保私語。鎮靜惶恐,兼而有之。
便當沿岸分會場內來賓,被異香吸引,四周嗅探時。再聞鸞聲鶴鳴,曼妙仙音。水沫生香,滿盈霧氣。便有玉色琉璃,輕巧宮女,執篙盪舟,搖漾渠水。自霧中,緩緩而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