薊王已有言在先。
劉備亦曾諄諄善誘:築城被選陣勢高突,水網交會之地。如此稱呼亦好選定。如:滏陽、易陽、滹陽、泒陽,諸如此類。因地製宜,若與舊縣重名,隻需在名前另加“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新”便可。
五地長令,已得其三。還剩柳縣與臨渝。
“臣在。”門下督鄭泰與主簿孫乾,乃薊王私臣。雖隻食六百石俸,然大小朝會,皆陪坐側席。雷打不動。
時下來往暢達,並無不當。萬一董卓設卡剝削,討取重重關稅。商隊可隨時棄走外線。
王連暫居四方館,岑晊人在國賓館,袁霸、袁徽,則在太學壇。皆不遠。輕車駟馬,風馳電掣。
幷州本亦不會例外。不料大將軍何進搶先一步,拜後將軍董卓為幷州牧。堵截了幽冀二州與涼州的關內通連。然自關外,絲路商隊可取長城外線,由北地郡入關,再入居延道。大可不必經過幷州通行。
“臣,領命,謝恩。”
“封王連為章武令。秩一千石,‘銅印黑綬’。另賜黃金五百兩,銅錢五萬,蜀錦五十匹。四時朝服及驂馬安車一駕。”
“喏。”二人領命而去。
為安設不竭湧入的各地流民,陳群對比鐘繇,先在境內新築數城,後增至十城。
當時,碧水青禾,一望無垠。
“封袁徽為柳縣長,秩三百石,‘銅印黑綬’。另賜銅錢五萬,蜀錦十匹,四時朝服及匹馬軺車一輛。”
十城之長,當以國中英才優先。
窺一斑而知全豹。“表裡雙軌製”,早已深切民氣。此,便是後代所謂“風險防備機製”。雙核、雙擎、雙模、雙軌,諸如此類。
《地理民風記》載:“高成縣東北五十裡有柳亭,故縣也”。《魏地盤記》亦載:“高成(縣)東北五十裡有筐山,長七裡”。柳縣故城,便在筐山主峰下。
王駕,自王城吼怒而出。兵分數路,將四人接回。
“封袁霸為臨渝長,秩三百石,‘銅印黑綬’。另賜銅錢五萬,蜀錦十匹,四時朝服及匹馬軺車一輛。”
換言之,涼州、幽州、冀州,三州之地,自上而下,軍政農商,皆以薊王唯命是從。
二十萬口,分置數城,不過杯水車薪,力有不逮。新得數十萬黑山眾,雪中送炭,恰好填滿。疏浚後的文安水路,上承掘鯉澱,與薊國水網緊密相連。澤中河堤矗立,渠網縱橫。水網麋集如頭緒,可滋養百裡良田。旱時引水,澇時蓄水,再無水患眾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