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泰明哲保身,申屠蟠見機行事。二人大名,如雷貫耳。薊王焉能不知。
“蔡師想起何人?”薊王笑問。
忽聽蔡少師笑道:“論及明哲保身,老臣倒想起一人。”
蜀人扼蜀身毒道,毗鄰西南夷。正因虜瘡由身毒傳入,纔有峨嵋隱士,善種痘術。此亦合適,假尋醫問藥,符水救人,行佈道佈道之,仙門一貫風格。
“且代孤親往,辟申先生為東序令。”
故《淮南子・齊俗訓》謂:“公孫龍析辯抗辭,彆同異,離堅白,分歧與眾同道也。”
“蔡師何出此言?”薊王忙問。
然何人可居東序令,百官各執一言,皆未得心儀之選。
正如法燭,前漢時已有。然製作“法門”,隻傳播於仙門之手。千百年後,才被遍及利用。窺普通而知全豹。中原科技,產生之早,出人料想。
“恰是外黃高士申屠蟠。”蔡邕答曰。
申屠蟠,字子龍,陳留外黃人也,少馳名節。同縣緱氏女玉為父報仇,外黃令欲論殺玉。蟠時年十五,為諸生,進諫曰:“玉之節義,足以感無恥之孫,激忍辱之子,不遭明時,尚當表旌廬墓,況在清聽,而不加哀矜!”
然活在當下,劉備卻發明。此症,乃是經海陸兩條絲綢之路,由西域並南州,同時傳入。
“東序有主,紫淵王子館當中雍令,又當授予何人?”薊王居高低問。
“應劭可擔否?”薊王已有人選。
“虜瘡”非本土惡疾。時官方傳聞,“此瘡從西(向)東流,遍於海中”。
故對薊王去偽存真,將神仙術剝離,隻取方技。百官皆心有慼慼。今又遍取雜家之技,乃利國利民之舉。
乃忠義之士也。
鄭玄慨歎:“主公明見。”
虜瘡,又稱“宛豆瘡”、“天行發斑瘡”、“豆瘡”。明清時稱“天痘”、“疹痘”,“天花”。有關此惡疾之最早記錄,見於晉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・治傷寒時氣溫病方》:“比歲有病時行,仍發瘡頭麵及身,斯須周匝,狀如火瘡,皆戴白漿,隨決隨生,不即治,劇者多死。”
後代考古,曾在三千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中,發明虜瘡病毒。並猜測,此惡疾乃是經過埃及或印度,向彆傳播。十八世紀,歐洲超越一億人死於虜瘡。然正因中醫,早有防治之法,故並未在中原形成空前之大災害。
“臣在。”門下督鄭泰,自側席趨步而出,自跪殿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