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州郡交割,薊國官吏早已輕車熟路。併入薊國的四縣吏民,更是馳驅相告,普天同慶。薊國之強大,毋需多言。
今漢,減為八縣:南皮、高城、重合、浮陽、東光、武縣、陽信、修縣。
至此,薊國已下轄二十七縣:高陽、鄚縣、文安、北平(靖陵)、北新城、範陽、易縣、方城、安次、泉州、臨泃、京沚、雍陽、長蘆、渠陽、鮑陽、長汀、柳縣、章武、落日、昌城、驪城、絫縣、遝氏、金州、海陽、臨渝。
“敢問主公,新增二郡,當以何名?”右國相耿雍起家奏問。
薊王果知進退。
“縣大率方百裡”。
高祖十一年(前196年),詔:“令諸侯王、通侯(列候)常以十月朝獻,及郡各以其口數率,人歲六十三錢,以給獻費。”
“啟稟主公,何不將二十萬高句麗,分置海陽、臨渝二縣,充分人丁。國中諸縣,則可用以安設五十萬黑山眾。”薊都尹婁圭進言。
合法薊國上計使團,馬不斷蹄,奔赴洛陽。尚書檯,亦有六百裡動靜傳來。
薊南尹陳群,起家奏對:“臣,領命。”
“安北郡內,扶餘四加公眾。習性、民風與漢人多有差彆。非曉胡人內幕者,不成勝任。”劉備將目光投向千石位列:“伯安。”
“臣,代胞弟,拜謝主公。”閻柔再拜。
劉備悄悄點頭:“靖陵可入薊西。柳縣併入薊南。章武併入薊東。落日、昌城、驪城、絫縣,初置扶餘四加四十萬眾,民情龐大,當設一郡。遝氏、金州、海陽、臨渝,四縣地廣人稀,再設一郡足矣。”正如薊王所言。遝氏、金州、海陽、臨渝四縣人丁之和,遠不如國中一縣。
“郡守又當授予何人?”右國相耿雍起家再奏。
右國相耿雍起家奏道(長跪不離席):“先前一十六縣,已並高陽、鄚縣、文安三縣,為薊南郡;並北新城、範陽、易縣三縣,為薊西郡;並方城、安次、臨泃三縣,為薊北郡;泉州並薊都郡治下;再並藪中六縣為薊東二郡:西藪,京沚、雍陽、長蘆三縣設藪西郡,東藪,渠陽、鮑陽、長汀三縣置藪東郡。先帝、新帝,前後二次增封,再得十縣。臣竊覺得,當酌情增設郡守為好。”
“西林令,可由幼成(閻誌)繼任。”劉備又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