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甘後之事,如何美滿。”竇太皇又問。
比起後代,巴掌見方,小小一塊,重陽花糕。薊人所製,皆以滿鍋為徑,蒸製大餌。或以木板,圍成一丈見方之蒸箱,再將米粉、豆粉,綴以棗、栗、紅豆、杏仁、四時果脯等,層層鋪陳。而後取上好薪炭,一夜蒸熟。
“公孫王後,如有神助。非人力能敵。”竇太皇一語中的:“何況另有右國令女,足可對抗。”
竇太皇,言:可。
重陽節當日,糕香漫溢,滿城得聞。直令人垂涎欲滴。各家所蒸大鍋蓬餌。撤除闔家共食,亦分與鄰裡。便是來往旅人,聞香而至。仆人亦與之分享。借菊花美酒一杯,祝君長命。
“甘後之智,公孫王後,能敵乎?”董太皇乃為薊王後宮憂心。
不老紅丹,爐中深藏。非極深研幾,不結婚嘗也。
此時現在,增城三重殿中。
於王宮車駕內,張甯掀簾遠觀。情深無言,感慨萬千。
遙看大衍之城,萬家燈火。遠聞十萬樓台,笑語歡聲。
蓬,《爾雅·釋草》見“黍蓬”,又指黍米。“餌”謂之“糕”,始於漢。重陽糕,南朝時已有記錄。製法因地而異,首要有烙、蒸兩種,多層夾餡,上插彩旗,並印雙羊,取“重陽”之意,多以米粉、豆粉等為質料發酵,裝點以棗、栗、杏仁等果饢、加糖蒸製而成。
增城殿,二嚴峻平座。環顧金碧光輝,玉色琉璃薊王宮。竇太皇感慨忽生:“清鋼琉璃,纖毫畢見。再無隱蔽可言。”
珍羞美饌,紛至遝來。
“薊王天生。少時,護竇氏遺孤,並陳蕃之子。現在,天下名臣遺孤,忠良以後,皆奔薊國。如臧旻、夏育、田晏等人家小,亦舉族北遷。猜想,薊王必有萬全之策。”董太皇欣喜道:“諺謂‘明淨無鬼’。開闊無愧,當可放心。”
“一曲清歌豔綵鸞,金爐香擁氣如蘭;西山高與南山接,剩有當時卻(不)老丹。”
話說,宋伯姬,本是魯宣公之女,鰭成公之妹,因嫁宋共公,又稱宋共姬。伯姬嫁宋七年,共公薨。蒲月甲午,夜,宋宮大火,火勢伸展到伯姬宮殿。侍女們急諫伯姬,出宮避災。
南港南岸官渡。
宮女連番勸道:“夫人稍辟火吧?”
何妃美眸迷離,氣吐如蘭。自顧尚且艱钜,如何還能慮及姐妹。
宮女見勸諫無效,紛繁四散逃命。待傅母趕到,伯姬已葬身火海。
隻因深知甘後先前為人。故何妃以“宋伯姬之死”,勸諫甘後,恪守純潔。切莫為一己之私,做出有辱薊王家門之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