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喏!”皇後儀仗遂轉去長秋宮。
陛下如此奪目,又豈能不知。故而才口出“切莫如此”,“各自相安”。
政績是其一,風評是其二。二者缺一不成。一言蔽之,德才兼備。
洛陽,南宮。鴻德門下,明光殿。
“唉……”不說還好。一提錢,世人更是長歎短歎。紛繁抱怨開來。
“非也。”便有人辯駁:“薊王天家貴胄,論血緣,乃出前漢高皇。崇高非常。然聞,宮闈以內多胡女。便是王妃公孫氏,亦染鮮卑血脈。又豈能輕視我等。”
三十六部雜羌,齊聚一堂。
秩四百石至二百石,則為“長吏”。薊國多“少年長吏”。便是指退隱時,已領食二百石以上高俸。乃至另有“二千及冠”者。
薊國官吏,之以是多從薊國太學壇優選。恰是此因。特彆是大量基層少吏,皆出自太學壇。從退學就讀,到為練習生始,耳濡目染,修習治事。待學成退隱,不出二三年,自當得心應手。且上下級多出同門,乾係和諧,吏治腐敗。
好與不好,民氣向背。
洛陽令周異,正襟端坐。待驗屍畢,便有屬吏遂呈上一物:“明庭且看。”
常聞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”。
宋建一聲嘲笑:“日薪二百大錢,不要了?”
此可謂薊國一大創舉。所謂在朝為民。吏治清平如此,足令天下贓官貪吏汗顏。
二千及冠者,鳳毛麟角。能三百石長吏退隱,亦為人所羨。浩繁鬥食小吏,纔是治政之基石。故稱“吏治”,而非“官治”。
升遷之路,皆近似。
“此乃……”周異麵沉如水。
當然,郡縣之下,亦有少吏。
“二兄何苗。”
“麥積山。”宋建眼中精光一閃。
薊王將官員升遷,公之於眾。又讓刺奸賊捕,聞風奏報,便是此因。
“拜見陛下。”
乃至一亭以內,亦有諸多鬥食小吏。
與“以長吏退隱”分歧之處,便在於。少吏需經層層汲引,直至位居“功曹”。如能再進一步,方可為“守令長”或“州處置”。主一城或一縣之事。
歸義城。
多簡樸。
“唉……”說來講去,無有定論。
恭送陛下儀仗遠去,何後趁起家時,悄悄拭淚。再仰首,已安靜如初:“擺駕回宮。”
“兵發那邊?”滇吾忙問。
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。可否升遷,自有公斷。
薊國寬法嚴律。薊王明以照奸。再行高薪養廉,官吏升遷考評,筆筆皆有出處。一視同仁,等量齊觀。且需公示旬日,令百姓、百官,茶餘飯後,眾評眾議。如有不敷,或有存疑,可直書於書記欄內。待二位國相遣人查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