見幾人目光閃動,曹操頓時起疑:“為何不聞鼓聲?”
“可有烽火升起?”曹操再問。
說完,曹操回身回帳。待簾落,又閃到一旁,側耳聆聽。
“既無標兵,又未見烽火、火把。仇敵如何夜襲?”曹操反問。
黎陽大營。
為免‘穀儒穿鑿,疑誤後學‘。熹平四年,議郎蔡邕會同五官中郎將堂溪典、光祿大夫楊賜、諫議大夫馬日磾、議郎張訓、韓說、太史令單颺等,上疏奏請正定五經筆墨,並刊石立於南郊太學門外。
黎陽營久駐此地,營中人等焉能不知大河解凍。必是想摸索與我,故坦白不報。且看一軍主將可有膽略,將大營之兵。心念至此,曹操齜牙一笑:“既如此,一定是敵襲。但亦不成不防。傳我將令。各部曲候以上,皆領親衛巡查大營各處。五刻一換,不得有誤。違令者,斬!”
直到本年,《熹平石經》才刊刻結束。共四十六碑,由東向西,折而南,又折而向東,呈“匚(fāng)”字形,立於太學講堂門外東側,上覆屋頂,兩側圍以護欄,史稱《熹平石經》。
光和六年,春,三月,辛未(二十一日),赦天下。
城內黃巾以逸待勞。趁漢軍久攻不下,身心俱疲。不時出城襲營,兩邊互有勝負。到三月末,戰況墮入膠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