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衣明王,身證果位。

“六百石,乃薊吏‘長史少吏’之鴻溝。”馬鳴菩薩悄悄點頭:“寺眾又如何?”

劃一性智(注①)前,先均田平賦。俗謂“放下屠刀,登時成佛”。終歸“欲前佛後”。豐衣足食,是統統之前提。

“何也?”馬鳴菩薩,必有此問。

華氏城,香花宮,正殿。

稍後,更有百乘王朝,不戰而降。此皆是後話,不提。

便是除五等種姓,亦如快刀斬亂麻。按序推行。

更六百裡,上表朝堂。奉告遠征諸事。求策封天竺諸王,並安設於洛陽京畿,離宮彆苑內,同諸侯王,食俸不減,如此。

作為保護初火的帝國。大漢不是極樂淨土,普天之下,另有何地可稱之?

馬鳴菩薩一人,堪比百萬雄師。

“薊王可為明王乎?”馬鳴菩薩,終究道破情意。

“寺滿為止。”薊王答曰:“適可而止。”

今馬鳴菩薩,欲使薊王身證果位。為持明王。其企圖,與仙門,如出一轍。

明王口諭。改“身毒”為“天竺”。

再比摩西,將猶太人悉數帶離埃及。薊王卻反其道而行之。將身毒貴種,悉數遷離。留輕賤種,授予名籍,豆割地步。約法三章,三十稅一。

王權與神權,二次比武。

“此去洛陽,王上授老朽何位?”不料馬鳴菩薩,竟先有此問。

本來。大漢薊王,乃佛之“忿化身”。此番發兵來攻,乃為救眾生於火海。毋論“忿怒(相)”,亦或是“慈悲(相)”,皆佛之化身。行走人間,皆為普度眾生,離開苦海。

試想,既是佛門明王,又豈害同門。聞,馬鳴菩薩一同東渡,諸國主,渙然冰釋,再無執念。

多摩梨王一語中的:相較天竺,時下東土,可謂“極樂淨土”也。

儒術後代劣化成孔教。究其啟事,乃因國力不濟,常為外辱。唯有抱團取暖,自我束縛,共禦外辱。想我大漢,相容幷蓄,掃蕩萬裡。日月所照,維天有漢。薊王去偽存精,將百家融入大儒學。又何懼,神鬼仙佛。

薊王劉備與馬鳴菩薩殿中對坐。

佛門明王,又作持明王、忿怒尊、威怒王。時下,“明”,即破愚闇之聰明光亮。乃佛之“忿化身(竄改身之一種)”。是為教養眾生特彆貪愚者,而顯化至“忿怒(威猛)相”尊神。

“可。”薊王欣然應允。

Tip:拒接垃圾,隻做精品。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。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