薊王將方技與神仙術剝離,以神滅無鬼之王學門徒,統領方技館,可謂高瞻遠矚,神來一筆。
方技館的建立,賜與王學政策上的攙扶。讓散落各地的王學門徒,學乃至用,學優則仕。元素令常林,秩真二千石高俸。館中屬吏、工師,皆衣食無憂。日日精研方技,樂此不彼。
孟子曰:“我善養吾浩然之氣。”王充亦說:“養氣自守。”終歸“人爭一口氣。”
王充學說,過分驚世駭俗。後代雖偶有人拜讀,卻少有人承習。薊王立方技館,元素令。吸納天下王學門徒入館。又命鄭玄等,將王學歸入『大儒學(百科)』範圍,廣授海內學子,乃至太學壇亦開專科。足見一斑。
遊方方士口出讖言,不啻當頭棒喝。一語驚醒夢中人。
“莫非,乃為點化薊王族兄?”瑤姬亦模棱兩可。
便是一場偶遇,隻需與薊王相乾,門下流繳,亦不敢有涓滴粗心。
“名不正則言不順,言不順則事不成。事不成則禮樂不興,禮樂不興則科罰不中。”
渾渾噩噩,重登公車。待車門封閉,劉平如斷線木偶,癱倒榻上。
西王母派上元夫人,麵沉似水:“此人出自何派。”
千秋觀頂閣。
遐想當年,一群承平道神棍,入村傳道。食畢百家飯後,使出“紅蓮淨法”,撲滅火浣布。想必,便用了一根洋火。
“無人曉得。”瑤姬答曰。
人總有不敷,亦出缺點。若被人無端放大,如何能不心傷難平。
目送公車遠去,路人各自散去。早有門下流繳,一起尾隨遊方方士而去。
今被知名方士,一句“此劉平,非彼劉平乎?”當街揭短。先前所積,傍身名譽,瞬息間支離破裂,化為烏有。對劉平表情的打擊,可想而知。
元末明初人陶宗儀《南村輟耕錄》亦有:“杭人削鬆木為小片,其薄如紙,鎔硫黃塗木片頂分許,名曰發燭,又曰焠兒。蓋以生機及代燈燭用也。”
因塗抹於法器,故時下稱“法燭”。稍後稱“發燭”。
劉平之名,乃重拾薊王舊名。故有拾人牙慧之嫌。平時出入宮廷,接人待物,**之風。日積月累,習覺得常。雖未曾“自命不凡”,卻也“自視甚高”。
劉平非劉備。
伏火丸,又稱伏火丹。傳聞乃出天師道。塗抹法器,揮動時可燃神火。
相互留不足地,情勢方可轉圜。
擦肩而過期,忽低聲私語,卻振聾發聵:“足下又是何人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