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幸,薊王未雨綢繆。趕在大河冰封前,薊國明輪船隊並遼東田氏商隊等大劃子隻數千艘,三個月內,總計運來新穀五十萬石,售價仍為一石三百錢。卻需限量采辦。
口賦,是向十四歲及其以下兒童征收的人頭稅。也稱口錢、口賤錢。七歲起征,人歲二十錢。武帝時撻伐四夷,重賦於民,為籌措軍費,口賦提早到三歲。元帝時又改回七歲。漢末諸侯混戰,乃至一歲即令起納。
算賦,承介麵賦,乃是向十五歲及以上,至五十六歲的成人,所征收的人頭稅。人歲百二十錢。曆代有增有減。百二十錢為常設數額。
處理了一家長幼的食俸之危,六國主愁雲消逝,席間觥籌交叉,賓主儘歡。
幕府右丞賈詡言,黃巾播亂八州,陸路交通斷絕。各地上計使團,難以收回。撤除幽、涼、並、交、司隸五地,餘下八州皆有黃巾亂軍阻斷交通。洛陽城百萬人丁,漸顯缺糧之危。
一口老血噴出,豪強駕鶴歸西。
噗――
送走諸王與家眷,劉備不由撥出一口酒氣。
“擔憂薊王,其人其事。”楊賜一語中的。
“剋日洛陽有童諺:‘諧不偕,見黃;得不得,在玄。’”又有一人言道。
七國跑馬會建立的初誌,自不必用說。六國主雖未幾智,卻也不傻。天然明白,跑馬會乃是掩人耳目,暗締盟約的另一種情勢。七國集會,可不但僅隻為跑馬罷了。然恰是這類心照不宣的默契,可將各方好處最大,又將風險降到最低。何樂而不為。
說完,竟長笑而去。
世人紛繁立足瞭望,各自唏噓不提。
豪強家人如何能嚥下這口惡氣。便重金結好幾個言官,劾奏薊王劉備拉攏民氣,圖謀不軌。
另有戶歲二百錢的戶賦。
因而“漢末產子一歲則出口錢,民多不舉產”。
百官皆知曹議郎與薊王訂交莫逆。便有人問道:“議郎何出此言?”
“薊王名揚天下,為小人所嫉,為賊人所恨,為奸人所害。不管如何自證明淨,到頭來終歸禍起蕭牆。我如果薊王,又豈能坐以待斃!”
卻遭陛下大怒之下,悉數杖斃。
六國主更加鼓勵滯留冀州,被黃巾軍裹挾的百姓,舉家逃來薊國。啟事自不消說。留在冀州,隻能奉侍賊寇。逃來薊國又為國君增加一筆不菲的人頭稅。一出一進,好處何止翻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