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備笑道:“諸君各有所長。樂卿善治世。子伯長策畫。皆是備之幸也。”
公然算無遺策。
何況。涿郡本就是安設歸義降侯之地。
取其利,剪其害。
表為藩王,便是指:劉備以輔漢將軍、臨鄉侯的名義,上表朝廷,封南下的東部鮮卑各部大人,為藩王。或為歸義侯。
另有亞穀簡侯盧它之,千戶。故燕王(盧)綰子。盧綰開罪高帝,率數千騎北逃匈奴,受封東胡王,老死其間,盧它之繼王位。景帝在位它之率部眾降漢。
加上平曲侯國,正如劉備先前感慨,涿郡胡人何其多!
讓黃門令左豐代為進言,我家陛下長袖善舞,專於運營。必能瞭解。亦能應允。
婁圭倉猝肅容行禮:“圭逃亡江湖,幸得主公收留,又委以重擔。豈能不殫精竭慮,以報知遇厚恩?能與諸君同堂為臣。圭,甚幸也。”
因而,又讓禦史劉陶,向陛下進言,曉以短長。
婁圭又道:“先前鮮卑素利部來投,主公因何收留,此次又為何不納,此中原委,還需細心考慮。”
此謀最大的馬腳便是‘前後衝突’。鮮卑南下不是奧妙。北地人儘皆知。然,為何同為東部鮮卑,劉備收納素利部族,卻不納其他?
君臣相互執禮,皆相視而笑。其樂融融。
不正因其兄助大將軍扶立靈帝,過後被寺人行刺,才與陽球等人同謀,肅除寺人,落得個詭計敗露而死亡縲絏的麼!
好處,好處,‘先利而後益’。
再與世人謀定細節,又去信恩師申明統統。若恩師不準,劉備便不會行此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