遵守草原道義。殺死老王便是新王。劉備已然是鮮卑大單於的繼任者。東部鮮卑南下歸附之人,實乃劉備。若皆被分封在涿郡四周……
君臣相互執禮,皆相視而笑。其樂融融。
“無妨。”婁圭笑道:“主公與鮮卑之事,少有人能悉知內幕。世人皆覺得主公與鮮卑有不共戴天之存亡血仇。正所謂‘外舉不避仇’。主公保舉南下鮮卑各部為歸義侯,此乃至公忘我也。我料,朝中必有人諫言,把鮮卑降侯分封在臨鄉四周。讓主公與鮮卑降侯,相互防備仇視,不啻為驅虎吞狼之奇策。”
婁圭此計,實在高深。
此計成也。
且還是封侯亦有持續性的常例。東部鮮卑各部,定被分封在涿郡四周!
衡量以後,陛下多數會把東部鮮卑各部,分封在臨鄉四周。
策畫的關頭是揚長避短。儘能夠的埋冇馬腳。
劉備笑道:“諸君各有所長。樂卿善治世。子伯長策畫。皆是備之幸也。”
所謂蕭規曹隨。今漢法規律令皆因循前漢。遠有南匈奴封王,近有三郡烏桓封王。若東部鮮卑各部結合南下,足可效仿‘匈奴七王降漢,皆封列侯’之故事!
劉備先去信左豐,讓他尋機在陛下眼進步言。就說,先前鮮卑婢價高,多有烏桓將抄掠來的鮮卑女子,高價販入臨鄉。後有鮮卑部民誌願為奴,發賣家中女子,攫取暴利。現在更有鮮卑部民結伴南下,臨鄉冇法包容。且胡人愛財性狹。先前北出塞外,斬殺數萬鮮卑青壯,豈能不心生痛恨?聚居邑中,日久必肇事端。故而不敢收留,懇請陛下另行安設。
大事可成呼?
因而,又讓禦史劉陶,向陛下進言,曉以短長。
歸義侯,始於西漢。
桓侯(劉)賜。安陵侯於軍,千五百五十戶。逎侯陸強,千五百七十戶。容城攜侯徐盧,七百戶。易侯仆(黑旦dá),千一百十戶。範陽靖侯範代,六千二百戶。翕侯邯鄲。
這件事,如想辦的安妥。須有人唱白臉,有人唱紅臉,另有人居中‘和稀泥’。
因而,此計達成。
婁圭倉猝肅容行禮:“圭逃亡江湖,幸得主公收留,又委以重擔。豈能不殫精竭慮,以報知遇厚恩?能與諸君同堂為臣。圭,甚幸也。”
三百餘年來,匈奴降侯國紛繁被廢。部民亦與北地漢人通婚融會,成為大男人民。正如平曲城中所見。但是,歸義侯國的封賞軌製,並被消弭。
然,朝廷能人輩出。必有人能看破此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