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代儒家“中平”,劣化成“中庸”。博采眾長,裂化成一家獨大。
薊王仿前漢上林苑,於象林縣,廣置象林苑。乃屬王家苑囿。大漢私園最聞名者,便是梁冀菟園。今為薊王陵。
然若為諸王子國,則環境大不然。
不料薊王以國策相問,鄭玄這便起家奏曰:“老臣竊覺得,市舶期券,當可一用。”
聞此語,百官紛繁覺悟。
不料仍引來如此風波。
男女之事,畢竟大防。正因有此先例,劉備故才非常謹慎。
薊國高低皆知,外洋荒洲,皆為“諸王子國”。正因後繼有人,故國人大帆海熱忱不減。麵前之利厚。然長遠之利,不成限量也。
才乾有限,經曆尚淺。無從體味薊王深意,亦無妨。隻需聞風而動,相向而行。致富發財,何其易耳。若學杞人憂天,無端見疑。則悔之晚矣。
見天下流民、天下士人、天下豪商、天下豪傑、天下才女,皆齊奔薊國。四少師於王子館中高閣,置酒高會。廣邀知己老友,推杯換盞,擊節而歌。王子館會,遂成美譚。
另有一方辯駁:斥地荒洲,向化野民,本就是既定國策。舉國之力,方能達成所願。百姓渡海開荒,求之不得。千萬百姓,若外洋皆有良田,可一季三熟。當大利於國。焉能因噎廢食乎?
四師用心良苦。立女博士,大利於國。雖遭曲解,頗多非議。又豈會讓主公劉備,獨擔臭名。
環顧宇內。漢家文明無可對抗。徼外野民,心神馳之。六尺島夷,得薊王授米,竟喜極而泣。覺得來自“天國之珍味”。因而昂首稱臣,欣然歸順。足見文明的力量,有多強大。
前後之君,皆明主。大漢三興在望。
“與國中無異。”鄭玄三答:“當視民爵而定。”
此乃蒔植園之雛形。隻不過,比起大漢莊園主雇傭耕戶勞作。後代農場主,多販仆從勞作。
眾所周知,野獸多畏火。落空了文明的初火,聳峙於荒獸環伺,弱肉強食的叢林,必定被生吞活剝,骸骨無存。
聞珠崖洲、澶洲、殑伽洲,各處奇珍奇果。稻作可一季三熟。
就事論事,激辨亦無妨。
乃至七位蜜斯姐,連袂而來。
“鄭私有何高見?”
薊王心領神會:“鄭公且細細道來。”
究其啟事,還是國力強大與否。
薊王行事,兼顧麵前並及長遠。明主之姿也。
然西域五十五國之五十六妃,皆出先帝賜婚。其企圖不言自明。欲行美人計也。果不其然,薊王尚不及而立,已有三百餘子。推恩令下,王國支離破裂。不複先前盛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