聞此語,百官紛繁覺悟。
萬眾諦視,莫過如此。
另有一方辯駁:斥地荒洲,向化野民,本就是既定國策。舉國之力,方能達成所願。百姓渡海開荒,求之不得。千萬百姓,若外洋皆有良田,可一季三熟。當大利於國。焉能因噎廢食乎?
一方據理力圖:若依《漢律》,當歸己有。然若依《薊法》,田畝與爵位婚配。為薊國爵民,國中既有美田,焉能於外洋另辟新田。
自武帝免除百家,獨尊儒術。遂成本日之儒學。然一門所限,顯而易見。故薊王這才覺悟,武帝之企圖,乃是取儒家中正平和之風,相容幷蓄,集百家之長。故以儒宗鄭玄為首,借吸納王學之機,編撰《薊國大百科全書》。目標,便是繼往開來,興『大儒學』。
薊王行事,兼顧麵前並及長遠。明主之姿也。
前後之君,皆明主。大漢三興在望。
一問一答,鄭玄已有定計:“如同海市發賣艙容。主公於外洋荒洲新辟田畝,可分販百姓。庸金、牛馬、構造諸器,凡稻作所需,皆由國人出資。待顆粒歸倉,再踐約分利。或可稱:‘寄田’。”
就事論事,激辨亦無妨。
薊王遂立江表十港,開辟外洋荒洲。言,而立以後,開造掠海大舡。待諸子長成,泛舟外洋,聚土封王。
新王焉能罔顧人倫,斷兄弟來往乎?
向來“滿罐不響,半罐叮噹”。先人誠不欺孤。
“哦?”滿朝文武,皆被震驚。
環顧宇內。漢家文明無可對抗。徼外野民,心神馳之。六尺島夷,得薊王授米,竟喜極而泣。覺得來自“天國之珍味”。因而昂首稱臣,欣然歸順。足見文明的力量,有多強大。
公然“蠻夷豺狼,不成厭也;諸夏密切,不成棄也”。民氣皆肉長。“投我以木桃,報之以瓊瑤”。若遇野性難馴,食古不化。一網打儘,悉數溺斃便是。何其,易耳。
此,便是國策之連貫性。
薊王仿前漢上林苑,於象林縣,廣置象林苑。乃屬王家苑囿。大漢私園最聞名者,便是梁冀菟園。今為薊王陵。
《漢書·西域傳上·鄯善國》:“地沙鹵,少田,寄田仰穀旁國。”注曰:“寄於它國種田,又糴旁國之穀也。”
一旦落空了文明的強勢。再誇誇其談,天朝上邦,人傑地靈,地大物博。不但得不到應有的尊敬,反惹垂涎。隻欲先宰後割,大快朵頤。
男女之事,畢竟大防。正因有此先例,劉備故才非常謹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