稍後更在百取二利錢的根本上,又出百取五之高利。隻需與貲庫商定存期,短則一年半載,長則三五載。待存期滿,便可踐約得利。引擁躉無數,車行列入錢堡,交割銅錢不提。
私交無損公義。
一言蔽之。除我大漢,高低五千年,無有皇朝可玩金融槓桿。
此在後代“家天下”皇朝,底子冇法設想。
薊王威望天下,從未食言。便是承諾五百萬羌氐,號稱隴右財務無底洞,亦完美兌現。又豈會貪墨我等手中,些許資財。
隻因州郡,已接洛陽敕令。官吏薪俸、百工庸金、大宗買賣等,凡有出入,皆全麵換成薊鈔,由本地貲庫,足額兌換。京中百官,更早由錢堡,足額發放官俸並臘賜。薊王將董太皇並何太後,及宮內妃嬪,宗室封君等,洛陽權貴存於錢堡的,計百億大錢,付百取二之利。年付利錢二億。
熙熙攘攘,利來利往。右相耿雍曾進言,主公隻需將千裡國土,並貲庫傳與後代,天下可安。
袁紹即便與劉備交好,亦不會竄改陣營。先前不過是藉機試言。若薊王有此意,為吸納天下王謝,國策必定有所傾斜。滿足天下豪右之所求。
時下不管西佛,還是黃老。皆精通方術。尤善房中術。“求神問佛”,必“事出有因”。因而“投其所好”,再行“潛移默化”,收歸門牆。此套路,屢試不爽。與先前所言“飽食思淫”,一脈相承。總歸是,有所欲,有所求。
有多少豪商大賈,因富取禍。書錄不儘。
貲庫之以是能流行大漢。撤除編戶案比,供應了詳確的人丁質料。自上而下的信譽體係,更是千年不遇。
如前所說,先時多兩漢五銖。現在,皆換用薊國四出五銖。乃至薊鈔漸也流行南北。除天下銅重之苦。
“得令媛不如季布一諾”。重諾取信,深切民氣。試想,前漢時,長安子錢家毋鹽氏,竟敢貰貸封君列候。而封君列候明知利高,仍踐約了償。
或有人問,因何至此?
笮融“遂斷三郡委輸,大起浮圖寺”。如此中飽私囊,大肆貪墨。若無陶恭祖包屁放縱,焉能明目張膽,有恃無恐。
存於貲庫,既安然無虞,又隨用隨取。且還能生子錢。何樂而不為。
俗謂“知恥而後勇”。之以是任人宰割,軟懦無血勇,便因“恬不知恥”。從“豪傑無問出處”,變成“笑貧不笑娼”了。
當地點州郡,幣製轉換悄悄完成。可一兌五的薊鈔,便不覺高貴。特彆對寡有積儲的淺顯公眾而言,更是如此。然對囤積了大量兩漢五銖,籌辦高利貰貸,剝削百姓的豪強大姓而言,卻不啻冇頂之災。在薊國代價體係下,資產縮水,隻剩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