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升和孫勉齊來相問:容城長是何許人也?
到了戰國時,澱區成為“燕南陲、趙北際”軍事要地。燕國在此築有三台城、混泥城、趙國在南部築有葛城,兩國遙遙相對,虎視眈眈。周顯王三十五年(公元前334),為防備秦、趙、齊入侵,燕召王又沿古黃河道經掘鯉澱之北岸。築起一道五百餘裡的長城,稱“燕長城”。因多沿易水堤擴築,故又有“易水長城”之稱。一能禁止澱水北泛,二可防敵國入侵。一舉兩得。
聽聞劉備的陳述,世人幡然覺悟。之前隻想著如何疏堵。現在無妨破堤注水。容城方五十餘裡,如同一個海碗。用來泄洪蓄水,再環繞城郭,築壩圩田。碗中積水,則能變害為利。將水患化為水利。
劉備欣然點頭。一起行來的爛泥地若皆改成水田,旱時放水,澇時蓄水。將眾多的大水,皆以縱橫的阡陌壩埂,儲存於水田當中。如此,可保容城無礙!
說乾就乾。
劉備命擺佈接過,置於案上。
劉備笑答:不久便知。
待臨鄉官袍印綬送到。擇穀旦,授馬升為容城丞,孫勉為容城尉。大小官吏皆換上臨鄉官袍,氣象為之一新。先前不過是鬥食小吏,現在加官增俸,皆食百石以上俸祿。另有春臘二賜。境遇可謂雲泥之彆。自當更加用心,恪失職守。為少君侯打理好容城諸事。
《漢書·地理誌》:“初,太子丹賓養懦夫,不愛後宮美女,民化覺得俗,至今猶然。來賓相過,以婦侍宿。嫁娶之夕,男女無彆,反覺得榮。後稍頗止,然終未改。其俗愚悍少慮,輕浮無威,亦有所長,勇於急人,燕丹遺風也。”
返回車輪舟,逆流而下,前去益昌城。
劉備已命蘇伯攜良匠實地勘察。蘇伯言道,若想治容城、益昌之水,或可仿效督亢大澤。
容城公眾皆有老宅可居。造樓並不火急。
爛泥地不宜種麥。乾脆改成水田。既能儲水,又能種禾。分身其美。
但是容城陣勢低窪,恰是聚水之地。且掘鯉澱遍及大量遊移澱泊,廣而分離,冇法築壩。水患頻發,卻苦無良策治水。
先挖深溝引水,再修縱橫陂渠。出工另有人為可賺,容城百姓乾勁實足。
白髮老者焚香於道,兩側樓閣總有懷春少女挑簾窺望。皆知容城已劃歸少君侯治下。如何能不欣喜。
陳逸已合計過,容城地界可得水田約六十萬畝。若再圍掘鯉澱造田,或能辟出百萬畝良田。畝產若能有六石,亦可稱魚米之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