達羅毗荼人此中一支,泰米爾人。遂於南身毒創建,朱羅,哲羅,潘地亞三國。並得黃支國文明輸入,正敏捷野蠻。
薊王言,先攻大秦婆羅門。隻是以國,乃身毒與大漢,傳統疆界。隻需威服此國,扼守央恰布藏布江,西岸膏壤。則央恰布藏布江以東,山南諸夏方國,皆得以保全。
三今後,攜兵車萬乘,逢山開路,遇水填橋。前去央恰布藏布江乾。
至唐時仍不禮佛,而求老子《品德經》。
大漢明王,風韻絕倫。令諸王心生佩服。
“拜見王上。”安玄雖已拜燔史關中郎將,然仍相沿舊號。
大章道,何止於南榖。自高低崑崙道,轉入大雪山。一向順延至央恰布藏布江岸,皆是薊王所辟大章道。
事不宜遲。薊王遂遣拓土前鋒營,隨山南諸國使,循路而下。尋覓央恰布藏布江,宜立港築城之地。
“方國”,乃指四方諸侯之國,亦或是四鄰之國。《詩·風雅·大明》:“厥德不回,以受方國。”鄭玄箋:“方國,四方來附者。”
諸將言,開山營,或可比無當飛軍。如此精銳,可貴又忠心護主。威服身毒,合法大用。因何遣去築路。
據此可知。時下大秦婆羅門、車離、漢越、達光,皆心向大漢,東望已久。
“中郎將免禮。”薊王臨來時,已請達光國主,出使殑伽港。命樓船校尉郭祖,遣前鋒艦隊北上。趕來彙合。
大吉嶺上,薊王與南山方國諸國主,日日歡宴。薊王酒豪之風,一展無遺。
玄奘西行辯經,名震五天竺。時有迦摩縷波國拘摩羅王(鳩摩羅王),“常慕(大唐)風化,東望已久,山川道阻,無由自致”。乃隆禮重節,遣使再三相邀。與玄奘坐而論道,大為佩服。
拓土前鋒營,所選絕佳之地。恰是央恰布藏布江,折向南流之大灣處。
《大唐西域記》雲:“迦摩縷波國,周萬餘裡。國多數城、週三十餘裡。地盤卑濕,稼穡時播。般核娑果、那羅雞羅果、其樹雖多;彌複貴重。河道湖陂、交帶城邑。氣序和暢,民風淳質。人形卑小,麵貌黎黑。說話少異中印度。性甚獷暴,誌存強學。”
都尉玄立營江岸高丘。扼守大灣。江邊已草創津渡。簡易船台,也已築畢。台上所造,恰是薊式鬥艦。
唐玄奘到達迦摩縷波國不久。貞觀二十二年,唐使王玄策,討中天竺兵變。吐蕃出兵千人,泥婆羅遣七千馬隊,拘摩羅王則送牛馬三萬頭,並兵器輜重。助王玄策一舉安定五天竺。成績『一人滅一國』,傳奇史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