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一章、可笑複可鄙[第3頁/共5頁]

再說呂家跟琅琊王氏乾係很好,王、裴又世為姻親,東拐西繞的乾係一擺,呂鵠又如何能夠不切齒而悔恨罵過裴頠的韋忠?

呂氏俄然間起意背漢,當然首要源自於柳氏的勸說。蒲阪縣兩麵對河,胡兵的防備本來就比河東其他縣邑為嚴,加上柳氏近呂,則若柳氏仍舊一門心機附胡的話,呂氏是不敢遽起異心的。但是同理,蒲阪遭到晉人的威脅也最大,倘若柳氏樂意從晉,呂氏又豈敢獨獨向胡呢?

他本來覺得,胡漢近年來固然略受波折,於河東郡畢竟餘威尚在,即便強如裴、薛,也不敢公開背反,隻是陽奉漢朔,而實際騎牆罷了,況乎呂氏?雖說在蒲阪縣內,呂氏算是第一大族,但放諸全部河東郡,則田土有限、人丁不繁,論武力更是提不起來。

且說前數日柳矩去訪薛寧,薛寧建議他羈留韋忠,將來好獻給裴大司馬,必為大功一件。柳矩返來跟兄長柳恭商討,柳恭就說了:“才得韋大將軍命,要我等不必將糧食北運,轉而南下入蒲阪……”

再說韋忠見呂氏圖窮匕現,欲圖截留本身,不由又驚又恐。他自不能束手就擒——自家存亡安危事小,倘若影響了火線戰事,誤國之罪卻大——當即雙眼一輪,“當”的一聲,就把腰佩的長劍給拔出來了。

呂鵠見狀,也不驚駭,也不憤怒,仍然笑眯眯地,擺擺手說:“大將軍此言,呂氏實不敢當……”隨即環顧陪坐諸後輩,對韋忠解釋道:“實是這些不學小子,不明皇漢之大義,與大將軍之忠節,都雲大將軍昔不仕晉,是為避禍,後乃從漢,是見皇漢勢大,因而有攀龍之情,總而言之,都是一個‘怯’字,為亂世偷生耳。小老覺得不然,大將軍必有深意,是故設問,請大將軍為我教誨兒孫,如此罷了。”

呂鵠被婢女攙扶著退後,不由連連喘氣,等聽韋忠喝斥完,老頭兒氣纔剛喘勻,不由點頭笑道:“大將軍所言是也,我家此舉,於晉非忠,於公不義,隻是那又如何?小老又未曾見天將‘忠義’二字掛在嘴邊。”我們即便壞,那也很樸重啊,不象你掛著羊頭賣狗肉。

呂鵠還是笑,顫顫巍巍地答覆道:“呂氏家小族弱,塢中青壯有限、兵甲不全,實難以當漢軍之擊。但是,大將軍覺得漢軍必能東歸麼?今河東之兵、糧、舟船,皆由大將軍調劑,一旦大將軍不在,軍心必定渙散,糧秣必定難聚,舟船也將四散,則漢太子在河西,以饑疲之師以當裴大司馬,安有勝算?即欲東歸,河橋狹小,舟船無著,晉師在後,未知能有幾人全生啊?喪敗之卒,便臨我塢,呂氏卻也不懼。

Tip:拒接垃圾,隻做精品。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。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