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三章、征北都督[第1頁/共4頁]

告彆謝裒後持續南下,暫駐堂邑。某日有快馬前來稟報,說東海王一行翌晨便要渡江,因而裴該便帶領屬吏——也包含荀氏父女——親往江邊迎候。

兗州是祖逖的,也就是我建康的,如何能讓羯賊等閒給占了去?

你不必想那麼多,隻要多防備對方從中作梗,粉碎軍事行動就成,我們該如何打,還是如何打,隻是——“不能再往攻曹嶷了。”

裴該朝著裴嶷、卞壼二人淺淺一揖,那意義:你們還是先彆爭辯了吧。隨即麵向卞壼,神采嚴厲,言辭誠心腸說道:“卞君,昔韓信背楚而歸漢,無失君臣之義,為項羽不重用,且非可安天下之君也。亂世君擇其臣,臣亦擇其君,莫非佳耦之倫,反不如君臣之道麼?為該此前未見荀氏女,是以聘於杜氏,而既見之,豈忍捨棄?若正式婚娶,自當存亡一體,毫不相負,然止下定,且未見其人,即便毀約,也不違禮法……”

詔令到手,裴該當場就蒙了——本來汗青上有這一出嗎?我如何不記得了?

但是還冇等來裴氏的複書,卻俄然直接到了建康的令旨:以東海王司馬裒都督徐、兗、豫、荊、司五州軍事,不日發兵北伐!

裴該南下之際,臨淮內史再次換了人,由庾冰改成了謝裒。謝裒字幼儒,出自次一流的王謝陳郡謝氏,乃謝鯤之弟、謝廣之兄——同時他也是厥後大名鼎鼎的東晉名相謝安、名將謝石之父。不過謝裒始終被覆蓋在其兄謝鯤的暗影之下,此時名譽並不甚顯,原任司馬睿的參軍;建康政權用他來代替庾冰,從某種意義上來講,算是對裴該開釋了必然的美意。

裴嶷點點頭:“真假非論,牽絆必也。”建康方麵必定不但願看到你們真把天子給救出來,並且估計即便救出來了,也必然要你們把天子“護送”到建康去,以是各種耍心眼兒、使狡計,那都是免不了的——“此番如果敗北,建康必歸咎於文約與祖士稚;若然克服,則必分功績——然文約親冒矢石之功,又豈是坐鎮建康之琅琊王,與黃口孺子東海王所能等閒打劫的?”

在這條時候線上,陶侃持續搬磚,隻不過地點換到了下邳國。裴該派人密查他的舉止,傳聞了此事,就曉得老先生仍然壯心不已,他不由想起來一句“老話”:我是反動一塊磚,那裡需求往哪兒搬……因而臨將北伐,便召陶侃來入幕。

很較著這是趁著天子冇了,從速擴大自家地盤兒。以是不打劉聰,因為人還在平陽窩著呢;也不打劉曜,因為關中太遠,鞭長莫及;專打石勒,因為石勒遣石虎南下進犯譙城,有向兗州伸手之意。

Tip:拒接垃圾,隻做精品。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。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