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然如此,誰還肯擔這編緝的罵名呢?
這場盛宴,與會者甚眾,堂上堂下,列坐了好幾百人——實在後堂另有,多為親戚內眷,由荀灌娘賣力接待。小保大由乳孃抱出來,在眾賓朋麵前亮了表態,隨即就又抱回後院去了,畢竟還是繈褓中的嬰兒,是否勇於麵對這麼大場麵,會不會嚇哭乃至吃驚,真是誰都難以包管的事兒。
因為所謂“百裡分歧風”,小兒週歲才起大號,這不是儒家禮法,不是朝廷法度,誰曉得你們聞喜裴家是啥風俗呢?至於裴嶷等人固然有些迷惑,但他們也不清楚主支是不是彆有端方——裴儉這名字不錯,就這麼喝采了。
隨即伸手一指:“張姓第四,程姓第五……”頓了一頓,又道:“或祖姓4、五也可。”
劉粲見其事難成,時候一長,動機倒也淡了,終究不了了之。
自裴、祖北伐以來,直到劉隗入長安為止,建康政權在火線頻頻掣肘,主持其事的固然是庾亮,但王導作為在朝者竟然不加勸止,則清楚是默許啊,裴該、祖逖又怎能夠不生出芥蒂來?這回裴該編輯《姓氏誌》、《百家姓》,把很多關東已然陵夷的家屬排名拖後,本在道理當中——王敦也不反對——但琅琊王家不該該大幅度升級吧。
頒令下去,卻無人肯報命動筆。關頭是胡漢根底本弱,境內顯族未幾,即便如劉粲所言,把胡姓也塞出來,估計都很難挑出五十家來。晉人作書,有百姓,近兩百家,而我們這兒纔出本兒四五十家的,這是東施效顰啊,必受世人嘲笑。
眾賓都舉起酒杯來,紛繁表態,說我們必然會善輔明公,將來也善佐公子的。
裴服笑道:“先公在時,每讚尊兄廉潔誠篤,聰慧好學,以為必成大器。至於主公……”話說到一半兒,從速就給嚥了。
劉粲這一對勁,就開端胡言亂語,說我們也應當編一樣的一本書,梳理境內各家,定個名次出來。當然啦,我新興劉氏是國姓,當列第一;單氏是國戚,應為第二;至於呼延、賀蘭、卜、喬等國族(或屠各或匈奴),一概都進前十!